曾文正公嘉言钞

Table of Contents

author
梁启超
author
曾国藩
link
曾文正公嘉言钞·原文
start
<2022-02-02 Wed 11:05>

1. 立志

事会相薄, 变化乘除, 吾尝举功业之成败、名誉之优劣、文章之工拙, 概以付之运气一囊之中, 久而弥自信其说之不可易也. 然吾辈自尽之道, 则当于彼赌乾坤于俄顷, 校殿最于锱铢, 终不令囊独胜而吾独败.

事会相薄: 世运事机相遭遇.

殿最: 等级高下.

人材高下, 视其志趣. 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 而日趋污下; 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轨, 而日即高明.

欲学为文, 当扫荡一副旧习, 赤地立新, 将前此所业荡然若丧其所有, 乃始别有一番文境.

欲去骄字, 总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 欲去惰字, 总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 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若专在胜人处求强, 其能强到底与否尚未可知, 即使终身强横安稳, 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 本难改变, 欲求变之之法, 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即以余生平言之, 三十岁前最好吃烟, 片刻不离. 至道光壬寅十一月二十一日立志戒烟, 至今不再吃. 四十六岁以前做事无恒, 近五年深以为戒, 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 即此二端, 可见无事不可变也. 古称金丹换骨, 余谓立志即丹也.

勤劳而后憩息, 一乐也. 至淡以消忮心, 二乐也. 读书声出金石, 三乐也.

君子赴势甚钝, 取道甚迂, 德不苟成, 业不苟名, 艰难错迕, 迟久而后进. 铢而积, 寸而累, 及其成熟, 则圣人之徒也.

2. 治心

敬字惟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三语最为切当.

心常用则活, 不用则窒, 如泉在地, 不凿汲则不得甘醴, 如玉在璞, 不切磋则不成令器.

趋时者博无识之喜, 损有道之真.

惟忘机可以消众机, 惟懵懂可以祓不祥.

治心治身, 理不必太多, 知不可太杂, 切身日日用得着的, 不过一两句, 所谓守约也.

守约: 1. 简易可行. 2. 保持俭朴的品德.

吾辈读书人, 大约失之笨拙, 即当自安于拙, 而以勤补之, 以慎出之, 不可弄巧卖智, 而所误更甚.

骄、惰未有不败者. 勤字所以医惰, 慎字所以医骄. 此二字之先, 须有一诚字, 以立之本.

信, 只不说假话耳, 然却极难. 吾辈当从此一字下手, 今日说定之话, 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君子有高世独立之志, 而不予人以易窥; 有藐万乘却三军之气, 而未尝轻于一发.

高世: 清高脱俗.

我辈办事, 成败听之于天, 毁誉听之于人, 惟在己之规模气象, 则我有可以自主者. 亦曰: 不随众人之喜惧为喜惧耳.

君子不恃千万人之谀颂, 而畏一二有识之窃笑.

祸机之发, 莫烈于猜忌. 此古今之通病. 坏国丧家之人, 皆猜忌之所致. 《诗》称「不忮不求, 何用不臧」, 仆自省生平惩咎, 不出忮、求二字. 今已衰耄, 旦夕入地, 犹自憾拔除不尽. 因环观当世之士大夫, 及高位耇长, 果能铲除此二字者, 亦殊不多得也. 忮、求二字, 盖妾妇、穿窬兼而有之. 自反既不能免此, 亦遂怃然愧惧, 不复敢道人之短.

忮: 嫉妒; 求: 贪婪; 臧: 善, 好.

惩咎: 罪过, 过失.

穿窬: 凿穿或翻越墙壁盗窃.

怃然: 怅然失意, 形容失望的样子.

士人第一要有志, 第二要有识, 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不甘为下流,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不敢以一得自足,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三者缺一不可.

识: 见识.

凡仁心之发, 必一鼓作气, 尽吾力之所能为. 稍有转念, 则疑心生, 私心亦生.

吾自信亦笃实人, 只为阅历世途, 饱更事变, 略参些机权作用, 把自家学坏了. 实则作用万不如人, 徒惹人笑, 教人怀憾, 何益之有? 近日忧居猛省, 一味向平实处用心, 将自家笃实的本质复我固有. 贤弟此刻在外, 亦急须将笃实复还, 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 日趋日下也.

强毅之气决不可无, 然强毅与刚愎有别. 古语云: 「自胜之谓强.」曰强制, 曰强恕, 曰强为善, 皆自胜之义也. 如不惯早起, 而强之未明即起; 不惯庄敬, 而强之坐尸立斋; 不惯劳苦, 而强之与士卒同甘苦, 强之勤劳不倦; 是即强也. 不惯有恒, 而强之贞恒, 即毅也. 舍此而求以客气胜人, 是刚愎而已矣. 二者相似, 而其流相去霄壤, 不可不察, 不可不谨.

一经焦躁, 则心绪少佳, 办事必不能妥善.

吾因本性倔强, 渐进于愎, 不知不觉做出许多不恕之事, 说出许多不恕之话, 至今愧耻无已.

每日临睡之时, 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 劳力者几件, 则知宣勤国事之处无多, 更宜竭诚以图之.

天下之事理人才, 为吾辈所不深知不及料者多矣, 切勿存一自是之见.

袁了凡所谓「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 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另起炉灶, 重开世界. 安知此两番大败, 非天之磨炼英雄, 使弟大有长进乎? 谚云:「吃一堑, 长一智.」吾生平长进, 全在受挫受辱之时. 务须咬牙励志, 蓄其气而长其智, 切不可苶然自馁也.

慎独则心安, 主敬则身强, 求仁则人悦, 习劳则神钦.

若人无众寡, 事无大小, 一一恭敬, 不敢懈慢, 则身体之强健, 又何疑乎?

《记》云「君子庄敬日强」. 我日日安肆, 日日衰苶, 欲其强, 得乎?

用兵最戒骄气惰气, 作人之道, 亦惟「骄」「惰」二字误事最盛.

《易》曰:「劳谦君子, 有终. 吉.」「劳」「谦」二字, 受用无穷. 劳所以戒惰也, 谦所以戒傲也. 有此二者, 何恶不去, 何善不臻?

知天下之长而吾所历者短, 则遇忧患横逆之来, 当少忍以待其定. 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 则遇荣利争夺之境, 当退让以守其雌. 知学问之多而吾所见者寡, 则不敢以一得自喜, 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 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 则不敢以功名自矜, 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 夫如是, 则自私自满之见, 可渐渐蠲除矣.

凡喜誉恶毁之心, 即鄙夫患得患失之心也. 于此关打不破, 则一切学问才智, 适足以欺世盗名.

言物行恒, 诚身之道也, 万化基于此矣. 余病根在无恒, 故家内琐事, 近日立条例, 明日仍散漫, 下人无常规可循. 将来莅众必不能信, 作事必不能成. 戒之.

自戒潮烟以来, 心神彷徨, 几若无主. 遏欲之难, 类如此矣. 不挟破釜沉舟之势, 讵有济哉!

古人办事, 掣肘之处, 拂逆之端, 世世有之, 人人不免. 恶其拂逆而必欲顺从, 设法以诛锄异己者, 权奸之行径也. 听其拂逆而动心忍性, 委曲求全, 且以无敌国外患而亡为虑者, 圣贤之用心也. 借人之拂逆, 以磨砺我之德性, 其庶几乎!

与胡中丞商江南军事. 胡言凡事皆须精神贯注, 心有二用, 则必不能有成. 余亦言军事不日进则日退.

道微俗薄, 举世方尚中庸之说, 闻激烈之行, 则訾其过中, 或以罔济尼之. 其果不济, 则大快奸者之口. 夫忠臣孝子, 岂必一一求有济哉? 势穷计迫, 义不返顾, 效死而已矣. 其济, 天也; 不济, 于吾心无憾焉耳.

3. 待人

敬以持躬, 恕以待人. 敬则小心翼翼, 事无巨细, 皆不敢忽; 恕则常留余地以处人, 功不独居, 过不推诿.

词气宜和婉, 意思宜肫诚, 不可误认简傲为风骨. 风骨者, 内足自立、外无所求之谓, 非傲慢之谓也.

凡道理不可说得太高, 太高则近于矫, 近于伪. 吾与僚友相勉, 但求其不晏起、不撒谎二事, 虽最浅近, 而已大有益于身心矣.

晏起: 很晚才起床.

谁人可慢? 何事可驰? 驰事者无成, 慢人者反尓.

驰: 懈怠.

接人总宜以真心相向, 不可常怀智术以相迎距. 人以伪来, 我以诚往, 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

不轻进人, 即异日不轻退人之本; 不妄亲人, 即异日不妄疏人之本.

不料袁婿遽尔学坏至此! 然尔等待之, 却不宜过露痕迹. 人之所以稍顾体面者, 冀人之敬重也. 若人之傲惰鄙弃业已露处, 则索性荡然无耻, 拼弃不顾, 甘与正人为仇, 而以后不可救药矣.

4. 任事

平日非至稳之兵, 必不可轻用险着; 平日非至正之道, 必不可轻用奇谋.

治军以勤字为先, 实阅历而知其不可易. 未有平日不早起, 而临敌忽能早起者; 未有平日不习劳, 而临敌忽能习劳者; 未有平日不忍饥耐寒, 而临敌忽能忍饥耐寒者. 吾辈当共习勤劳, 先之以愧厉, 继之以痛惩.

凡办一事, 必有许多艰难波折, 吾辈总以诚心求之, 虚心处之. 心诚则志专而气足, 千磨百折, 而不改其常度, 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 心虚则不动客气, 不挟私见, 终可为人共亮.

常度: 日常的态度; 一定的法度、规则.

客气: 言行虚伪, 并非出自真诚; 文章虚夸浮泛; 一时的意气, 偏激的情绪.

大抵任事之人, 断不能有誉而无毁, 有恩而无怨. 自修者, 但求大闲不逾, 不可因讥议而馁沉毅之气. 衡人者, 但求一长可取, 不可因微瑕而弃有用之材. 苟于峣峣者过事苛责,则庸庸者反得幸全.

大闲: 基本的行为准则.

峣峣者: 才能突出、性格刚直的人.

大非易辨, 似是之非难辨. 窃谓居高位者, 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 知人诚不易学, 晓事则可以阅历黾勉得之. 晓事, 则无论同己异己, 均可徐徐开悟, 以冀和衷. 不晓事, 则挟私固谬, 秉公亦谬; 小人固谬, 君子亦谬; 乡原固谬, 狂狷亦谬. 重以不知人, 则终古相背而驰. 故恒言以分别君子小人为要, 而鄙论则谓天下无一成不变之君子, 无一成不变之小人. 今日能知人能晓事, 则为君子; 明日不知人不晓事, 即为小人. 寅刻公正光明, 则为君子; 卯刻偏私晻暧, 即为小人. 故群誉群毁之所在, 下走常穆然深念, 不敢附和.

和衷: 和睦同心.

晻暧: 昏暗的样子. 这里指糊涂.

穆然深念: 独自深入思考. 穆然, 静思的样子.

在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 明有二: 曰高明, 曰精明. 同一境, 而登山者独见其远, 乘城者独觉其旷, 此高明之说也. 同一物, 而臆度者不如权衡之审, 目巧者不如尺度之确, 此精明之说也. 凡高明者, 欲降心抑志, 以遽趋于平实, 颇不易易. 若能事事求精, 轻重长短, 一丝不差, 则渐实矣. 能实则渐平矣.

若遇棘手之际, 请从「耐烦」二字痛下工夫.

立法不难, 行法为难. 以后总求实实行之, 且常常行之. 应事接物时, 须从人情物理中之极粗极浅处着眼, 莫从深处细处看.

先哲称利不什不变法, 吾谓人不什不易旧.

什: 十倍.

用功譬若掘井, 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 何若老守一井, 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凡事皆贵专. 心有所专宗, 而博观他途, 以扩其识, 亦无不可; 无所专宗, 而见异思迁, 此眩彼夺, 则大不可.

古之成大事者, 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 二者缺一不可.

身体虽弱, 却不宜过于爱惜. 精神愈用则愈出, 阳气愈提则愈盛. 每日做事愈多, 则夜间临睡愈快活. 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 将前将却, 奄奄无气, 决难成事.

弟此时以营务为重, 则不宜常看书. 凡人为一事, 以专而精, 以纷而散. 荀子称「耳不两听而聪, 目不两视而明」, 庄子称「用志不纷, 乃凝于神」, 皆至言也.

一经焦躁, 则心绪少佳, 办事必不能妥善.

日慎一日, 以求事之济, 一怀焦愤之念, 则恐无成. 千万忍耐, 忍耐万千. 「久而敬之」四字, 不特处朋友为然, 即凡事亦莫不然.

大凡办一事, 其中常有曲折交互之处, 一处不通, 则处处皆窒矣.

兄自问近年得力, 惟有一悔字决. 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 可屈可伸, 可行可藏, 又每见得人家不是. 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 乃知自己全无本领, 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 故自戊午至今九载, 与四十岁以前迥不相同. 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 以不怨不尤为用. 立者, 发奋自强站得住也; 达者, 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余早年于作字一道, 亦尝苦思力索, 终无所成. 近日朝朝摹写, 久不间断, 遂觉月异而岁不同. 可见年无分老少, 事无分难易, 但行之有恒, 自如种树养蓄, 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功夫, 不可求名太骤, 求效太捷也, 尓以后每日宜习柳字百个, 单日以生纸临之, 双日以油纸摹之. 临帖宜徐, 摹帖宜疾. 数月之后, 手愈拙, 字愈丑, 意兴愈低, 所谓困也. 因时切莫间断, 熬过此关, 便可少进. 再进再困, 再熬再奋, 自由亨通精进之日. 不特习字, 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 打得通的, 便是好汉.

尓惮于作文, 正可借此逼出几篇. 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 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 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精神要常令有余于事, 则气充而心不散漫.

每日须以精心果力独造幽奥, 直凑单微, 以求进境. 一日无进境, 则日日渐退矣.

于清早单开本日应了之事, 本日必了之.

5. 管理

用兵之道, 最忌势穷力竭. 力, 则指将士之精力言之; 势, 则指大计大局及粮饷之接续、人才之可继言之.

危险之际, 爱而从之者, 或有一二; 畏而从之者, 则无其事也.

为政之道, 得人、治事二者并重. 得人不外四事: 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治事不外四端: 曰经分、纶合、详思、约守.

6. 观世

天下无易境, 天下无难境. 终身有乐处, 终身有忧处.

取人为善, 与人为善. 乐以终身, 忧以终身.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人生哪有空闲的光阴?

天可补, 海可填, 南山可移, 日月既往, 不可复追. 其过如驷, 其去如矢, 虽有大智神勇, 莫可谁何. 光阴之迁流如此, 其可畏也, 人固可自暇逸哉?

凡菜茹手植而手撷者, 其味弥甘. 凡物亲历艰苦而得者, 食之弥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