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 直面虚无的深渊
Table of Contents
尼采思想三大命题: 人生虚无, 理论虚假, 生命强健.
1. 直面虚无的深渊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 问出了一个经典的虚无主义问题:「如果上帝不存在, 人是不是可以做任何事情?」
尼采把陀氏的假设变成了断言: 上帝确实不存在了, 而且是被我们杀死了.
尼采《偶像的黄昏》副标题叫作「如何用锤子从事哲学」, 这个比喻再恰当不过地描绘了他一生的工作. 尼采的思想所到之处, 传统哲学的宏大体系、传统宗教的至尊地位、传统道德的金科玉律, 都被他统统砸碎, 也为即将到来的存在主义运动扫清了障碍.
在尼采看来, 西方人长久地生活在上帝的权威之下, 上帝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意义的源泉. 但是现代的科学革命和世俗化进程, 把这个为人们提供意义的上帝杀死了, 而且这个「祛魅」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所以「上帝永远死了」.
在尼采看来, 否定人生意义的虚无主义并不是伴随着「上帝之死」才来的; 相反, 它是伴随着上帝而来的. 这个曾给人提供意义的上帝本身就是否定生命意义的.
尼采认为, 生命的本质是「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 一切生命体活着都是为了克服阻碍, 增加自己的力量, 实现自我超越.
尼采认为, 现代科学在杀死上帝后, 就会成为新的上帝, 成为人们新的意义源泉, 从而带来新的对生命的否定, 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人」看到的那样.
尼采著作中三个层面的虚无主义:
- 宗教本身带来的虚无主义. 世界主要宗教都带有强烈的虚无主义色彩, 都关注来世, 否定现世生命本身的价值, 并发明了一系列手段, 去压抑人们的权力意志.
- 传统宗教信仰崩溃导致的虚无主义, 人们原有的意义根基被推翻了.
- 「上帝死了」之后, 人们又把科学当成了新的宗教, 制造了新的虚无主义.
「积极的虚无主义」, 在洞悉了虚无的深度和广度后, 依然肯定生命的价值, 并用「超人」的意志去「重估一切价值」.
与怪兽搏斗的人要注意, 不要让自己也变成怪兽. 当你长久凝望深渊时, 深渊也会回望你.
善恶从无一瞬休战. 贫富常交战, 道胜无戚颜. 在每一个刹那, 了解自己是什么.
2. 「上帝死了」究竟是什么意思?
「上帝死了」, 后果很严重, 一切的初始因没了, 人生意义的根基被消解, 人就会陷入虚无主义.
尼采认为耶稣不是要直接「拯救人类」, 而是告诉人们「应该怎样生活」. 人们用虚假的教义去理解救世主的启示, 最终让这个信仰变得不可信. 在这个意义上, 是人杀死了上帝.
尼采认为「形而上学」是虚假思想, 其有三大信念:
- 相信在感知的表象世界背后还有一个更真实的本质世界.
- 相信这个混乱的世界实际上是有目的的.
- 相信这个纷乱多样的世界背后有一种统一性.
尼采认为, 生命欲望是真实的, 也是正当的, 即使因为挫折而痛苦, 也应正面直视它们. 就像鲁迅说的, 「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在尼采看来, 那些看上去高尚典雅、充满确定性的形而上学, 是虚无主义的真正根源.
3. 「超人」究竟是什么人?
在尼采看来, 价值不是现成在那里等你「发现」的, 所有的价值都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 生命活动的标志就是能够自己确立价值.
面对无意义的世界和无意义的生命, 人应该立足于现实, 直面无意义的荒谬, 以强大的生命本能舞蹈, 在生命活动中创造出价值.
西西弗斯的命运象征人生的困境, 一切都是徒劳. 但西西弗斯还有一个最终的选择. 他可以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沮丧绝望, 充满怨恨和悲哀, 让这件事变成最痛苦的折磨. 但他还有另一种选择, 就是勇敢无畏地、精神焕发地去推动这块巨石. 这样一来, 这件事就不再是无意义的, 西西弗斯用自己的选择创造出了意义, 用无尽的斗争去对抗虚无.
加缪写道:「登上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 应该设想, 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尼采说, 人类的高贵在于自身有决定价值的能力, 不需要别人同意, 他懂得自己给事物以荣耀.
尼采用奴隶道德和主人道德, 来形容面对虚无的两种不同选择.
奴隶道德, 就是放弃自己生命的激情, 用虚假的思想来约束自己, 安慰自己, 把人生希望寄托在虚妄的观念之中.
主人道德, 就是放弃一切幻觉, 直面虚无和荒谬, 像西西弗斯那样, 用生命的激情去自我创造, 做一个勇敢、荒谬的英雄.
所谓超人, 就是在上帝死后, 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 用自己的生命意志去创造, 追求自身生命力量的增长和完满, 最终确立和实现自己的生命意义.
4. 我们还有共同的真相吗?
视角是所有生活的基本条件. 没有事实, 只有阐释.
视角主义不是说, 不同的视角会对同一个客观真相得出不同的主观认知; 而是要说, 根本不存在一个客观真相.
人不是「看到」真相, 而是「制造」了真相.
视角主义认为, 事实有没有所谓「客观性」, 取决于人们对这件事有没有「共同视角」, 「客观」只是一种错觉.
了解到不同视角中有着不同真相, 我们要向其它视角倾听、理解、学习和开放.
视角主义教给我们的, 不是分裂的必然, 而是谦逊的必要.
理论勾勒了某种灰暗的前景, 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心灰意冷, 而恰恰是给了我们改变这个前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