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集
- link
- 熊逸书院
秦观填词, 即视感特别强, 王国维说「以境胜者, 莫若秦少游」,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清朝人贺贻孙的看法最能抓住本质. 他的看法可以分成两点, 第一, 秦观添上「斜阳外」三个字, 给「寒鸦」、「流水」、「孤村」设置了一个苍凉空幻的背景; 第二, 原诗是五言为一句, 对称地来写两种景色, 描摹出两番景色, 秦观却用有长有短的错落句式将三幅风景合为一幅, 完整感特别强, 所以字句上虽然只有小小的改动, 但这不叫剽窃, 这叫点石成金.
诗的美感是由对称的稳定结构带来的, 词的美感来自不对称的稳定感, 气氛很不一样.
隋炀帝的诗写成「寒鸦千万点, 流水绕孤村」, 没有问题, 诗就该这样写, 但秦观的点化使对称带来的分立感变成了不对称带来的完整感, 换句话说, 一个完满的画面立刻呈现在你的眼前, 而这种即视感, 也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特别推崇的「不隔」. 也就是说, 即视感越强, 越容易跨过理性, 直接去感动别人.
我们永远都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的, 而这副有色眼镜的镜片是由我们的情绪打造出来的. 情绪糟糕的时候, 看到的是「花溅泪」、「鸟惊心」, 情绪好的时候, 看到的是「花常好」、「月长圆」. 另一方面, 开朗的人对好事更敏感, 阴沉的人对坏事更敏感.
秦观的很多词, 无论从题材看还是从风格看, 似乎和柳永差不太多, 但文化人欣赏秦观, 市井百姓欣赏柳永. 我们仔细来看秦观和柳永的词, 就能发现宋朝同一种娱乐项目里的雅俗之别, 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所以文人填词, 如果书面语太多, 典故太深奥, 歌女接受起来就不容易. 秦观经常和歌女调情, 写成学究腔是一定不会成功的, 但写得太浅白, 太市井, 也不行, 因为秦观出入的场合比柳永出入的场合更高级, 不但朋友圈的层次不一样, 就连歌女的层次也不一样.
词在宋朝属于听觉艺术, 所以词的写法和美感注定和诗不同.
诗要读, 词要听.
「听懂」比「看懂」更难, 所以听的内容必须比看的内容来得浅白一些.
今天听歌是很私人化的, 一个人戴着耳机, 或者在家里开着音响, 一首歌可以反复听, 歌词可以慢慢琢磨, 但宋朝人听歌都是听现场, 一般是在小型聚会上, 半是娱乐, 半是社交. 歌女在唱歌的时候, 旁边也不会有一个大屏幕来显示字幕. 所以听得懂还是听不懂, 就在这一遍. 唱完一首歌之后, 总是会换下一首的.
因为作为歌词的词, 不应该像诗一样写得多深刻, 内容也不宜太丰富. 篇幅一旦太长, 语言就很容易有堆砌的感觉, 要么就显得空洞. 这就好像写意画就适合画小品, 比如两颗白菜, 一丛竹子, 几只小虾, 如果把写意画弄成一幅壁画, 看上去就不太像话了.
马少游有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学, 在他看来, 人生在世只要衣食无忧, 和街坊邻居处得高兴, 就是最好的状态了, 任何更高一点的追求不但都没必要, 还很容易自寻烦恼.
马少游就是不写书的庄子, 他的生活本身就是一部写给世人的哲学书.
参差错落的句式, 对称结构和不对称结构的结合, 使词更适合去表现非常细腻的感情, 尤其是那种含而不露、欲说还休的微妙感情.
穷人家即便真有这般景象, 也不会有这样的闲心来欣赏, 这就是我在前边讲过的写景不存在客观描写, 一定都是主观裁剪出来的.
秦观的词并不都这么好, 事实上低级趣味的才是主流. 我们一般读的都是唐诗选词的选本, 但如果你读《全唐诗》, 就会发现大量作品都是场面话, 读《全宋词》, 会发现低级趣味到处都是. 但这不重要, 只要精华足够出彩, 就足够了.
「距离产生美」的三个原因: 第一, 忽略细节; 第二, 摆脱工具意识; 第三, 激发敬畏心.
我们平时说起美和丑的问题, 都是凭着个人偏好, 在个人偏好背后起作用的是时代偏好, 但是, 美到底是什么, 是怎么发生的, 这种问题看上去很简单, 甚至很愚蠢, 但越是细想下去就越会让人困惑, 这种刨根问底的工作正是美学家一直在做的.
形象思维是最直接、最省力的思维方式, 当然也就是我们的大脑最喜欢的思维方式. 文学要想有「直指人心」的效果, 就必须把各种不形象的东西形象化, 画面感和即视感越强, 表达的力度就越强. 秦观正是这方面的高手.
用比喻来形象化是为了拉近距离, 把比喻反过来讲是为了拉开距离, 这一远一近之间的张力, 体现出来的就是文学才华.
飞花似梦, 丝雨如愁, 这种反过来写的比喻, 本质上就是倒装句, 就是要制造一点距离感. 而更高明的是, 在反过来理解之后, 你依然可以正过来理解, 于是飞花似梦, 梦似飞花, 丝雨如愁, 愁如丝雨,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交织在一起, 互为本体又互为喻体. 这种虚虚实实的感觉, 不能被处理得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