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
- link
- 熊逸书院
在档案学变成历史学之后, 正统意识成为编修史书的头等大事, 而正统的排序往往不太容易确定.
历史就这样有了现实意义, 无论毁掉历史, 篡改历史还是保存历史, 都是为了安定人心, 所以历史学是政治学的附庸, 要以政治正确为导向. 在传统的「经史子集」四大分类里边, 「史」排在「经」的后面, 这不是偶然的.
所谓「以孝道治天下」, 孝道当中最重要的行动并不是孝顺父母, 而是要让天下有皇帝. 这话在今天看起来很费解, 但在古代世界, 皇帝是天子, 顾名思义, 是天的儿子, 所以应该孝顺上天. 如果天下全是不合法的割据政权, 那就意味着上天没了儿子, 也就没有人来祭祀上天了, 天就会「挨饿」了. 所以, 让上天得不到祭祀, 这是最大的不孝.
在宗法社会里边, 贵族对孝道的最高追求不是孝顺父母, 而是「世不绝祀」, 也就是世世代代都有男性继承人来祭祀祖先. 如果做到了, 这就是所谓「死而不朽」, 意思是说, 虽然每一代继承人终究不免一死, 但家族永存, 香火不灭. 「死而不朽」的涵义后来发生了转变, 变成「立德, 立功, 立言」这「三不朽」, 这是上周讲《传习录》的时候讲过的. 到底什么是「立」, 我们会理解为「建立」, 比如「立功」就是「建立功勋」, 但古人有另外的理解, 说「立」的意思应该是「不废绝」, 比如尧舜, 活着的时候功德无量, 死了以后还能泽被万代, 他们的「德」一直都没有废绝, 这就是「立德」.
搞历史总会面对这种两难局面: 时间越近, 敏感性就越高, 必须小心避开各种禁忌, 很难下笔, 但时间远了的话, 就没法走访当事人, 很多档案也都或者损毁, 或者丢掉了.
古人写历史, 需要「为尊者讳, 为亲者讳」, 并不鼓励冷静、客观、中立的写法. 即便没有存心避讳, 我们也必须知道「客观视角」是不存在的, 任何人都有倾向性, 要么是情感倾向, 要么是审美倾向, 要么是理解力的倾向. 从杂乱的史料当中选取哪一些, 删除哪一些, 都是由这些倾向性决定的. 所以我们读历史, 最好的办法就是拿不同的史书参照来看, 这就等于借用很多人的视角来看同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