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
- link
- 熊逸书院
继承人写的历史会不会比胜利者写的历史更可靠, 这还真不好说. 读者愿意相信哪一种历史, 主要取决于情感上的立场. 如果不是有王阳明弟子的记载流传下来, 如果不是有后来清朝人编修的《明史》为王阳明翻案, 王阳明一定会因为《明实录》的缘故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永世不得翻身, 而他的心学也会被后人因人废言, 成为荒唐可笑的异端邪说.
我们今天来看王阳明的学术思想, 除了会觉得有一点背离常识之外, 并不觉得有很大的震撼. 这是时代差异造成的, 我们毕竟没有生活在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时候, 对王阳明学说的颠覆性并不会有很深的感触. 至于王阳明本人, 和他的同时代人一样, 从小就把程朱理学当成天经地义, 认认真真地去学习、实践. 正是因为太认真的缘故, 所以他才发现朱熹那套办法竟然行不通.
这时候就需要用到一个既很常识, 又很大胆的逻辑, 那就是: 一套行不通的道理, 无论多么高大上, 哪怕全世界都把它奉为圭臬(guī niè), 它也一定是错的.
顾名思义, 所谓心学, 意思就是说, 要找终极真理, 不必到宇宙和万事万物当中去找, 只要在你的心里去找; 每个人的心里都深埋着一整套完整无缺的终极真理, 每个人所该做的就是回到内心, 从心底把终极真理发掘出来, 然后再拿这套真理去影响别人, 影响社会, 这就是阳明心学最核心的要领「致良知」.
宋朝以后, 儒家分为理学和心学两大阵营, 理学的《论语》就是前两周讲过的《近思录》, 心学的《论语》就是这部《传习录》. 从宋朝到清朝, 理学是主流, 心学是支流, 甚至可以说是异端. 《传习录》的很多内容都是针对着理学而发的, 对传统的儒家经典, 也就是四书五经, 做出了和理学不同的解释.
我们很容易把一个人的生活、事业和他的学说、主张用因果关系联系在一起, 但是, 这两者往往并不真有很强的联系. 尤其在哲学家里边, 错位特别常见. 这倒不是虚伪的缘故, 而是因为理论和现实常有合不上拍的时候.
阳明心学的起点, 就是用真诚和较真的态度对待那些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圣贤书, 这虽然看似简单, 却很少有人做到.
一套学说无论对错, 只要站稳了脚跟, 能给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就足够了, 人们就不愿意再找一套新的学说来替代它, 除非哪一天它遭遇了真正的危机.
王阳明认为, 「说一套, 做一套」并不意味着「知」和「行」的脱节, 而意味着「不知」, 或者「不是真知」. 简单讲, 真知必能行, 没做到一定因为不知道.
在真知的层面上, 知和行是一体的, 知就是行, 行就是知, 真知一定会表现在行动上, 否则就不是真知.
王阳明的学术和程朱理学一样通向「存天理, 灭人欲」的目标, 只是路径相反, 把向外变成向内.
我们所有的纠结和挣扎, 从本质上说, 都是因为我们上不到更高层面的缘故.
但王阳明忽然话锋一转, 说出另外一番道理: 「天地生生不息之意, 对花对草一般无二, 何曾有善恶之别? 你想赏花, 这才以花为善, 以草为恶, 一旦你想要的是草, 善恶便颠倒过来了. 可见这一种善恶, 都是由人心的好恶产生的, 不是正确的见解. 」薛侃很诧异: 「难道善恶在本质上是不存在的吗? 」王阳明答道: 「无善无恶是理之静, 有善有恶是气之动. 不动于气, 就是无善无恶了, 也就是至善. 」
理就是天理, 或者说太极, 是抽象的规则, 气则是具体的物质, 万事万物都是理与气的结合. 我们不妨以柏拉图的方式理解: 一个抽象的、存在于概念上的圆, 是一个完美无瑕的正圆, 而把这个概念中的圆落实在实际上, 无论是用圆规画一个圆, 还是用模具做一个圆形的面包, 总会有瑕疵, 不可能是无瑕的正圆. 所以, 对于那个抽象的、概念上的圆, 并无所谓准确或不准确, 「很圆」或「不很圆」这些说法仅仅对于实际存在的圆形而言才有意义.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
但古人的眼界没我们宽, 很容易就把一时一地的风俗当成永恒不变的真理.
王阳明论学一概在做减法: 凡是复杂的说法, 他会删繁就简; 凡是成对的概念, 他会合二为一.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 一套理论的完善与否并不重要, 抓到痛点并且给力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