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讲透资治通鉴中的人性与心理
- link
- 熊逸讲透资治通鉴1
趋利避害的天性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当原动力被压制、阻碍的时候,也就形成了人的势能。只要清除了阻碍,掌好了舵,人在势能的作用下自然就会顺流而下,一泻千里。
*通常来说,群体规模越大,情绪的裹挟力就越强。*马陵之战,魏国迅速溃败。
人类有两个致命的天性:第一,总是容易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第二,总是容易觉得和自己地位相当的人一定和自己的想法、心态相当。
人类历史上,越是生存压力大的时候,人心就越会归向强者,这就是不可违拗的天性。
利益问题经常还可以有商有量,而如果尊严被冒犯了,那就严重了。哪些问题属于利益问题,哪些属于尊严问题,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定义。
为了让联盟成立,就有必要做出利益绑定,战国诸侯也是这个思路,当时最主流的绑定模式就是互换人质。
历史上有一条非常经典的经济规律:凡有需求,必有供给。
礼物:无功受禄: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在特定情况下很喜欢无功施禄,为的就是让人产生无功受禄的惶恐心态,以期在今后得到无功受禄者的加倍报答。
人太弱就容易敏感,别人无论做了什么,他都觉得人家针对自己,下一步就要打自己。这种心态,今天被称之为受迫害妄想综合征。
当我们呼唤一种价值观的时候,我们所做的事情仅仅是在呼唤同类。
人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感越强,对鬼神的依赖性也就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