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论语
Table of Contents
- 1. 2018
- 1.1. 自序
- 1.2. 学《论语》,要怎么学
- 1.3. 不要以为我知道,别人就有义务知道
- 1.4. 每天要问自己的三件事
- 1.5. 人人都是「民之父母」
- 1.6. 行有余力再读书
- 1.7. 「一听就懂,一用就不会」,是自己不厚重
- 1.8. 温良恭俭让,不是让人服你,而是让人喜欢你
- 1.9. 儒家论学,一是读事、一是读书、一是交友
- 1.10. 拒绝了解别人,就是拒绝进步
- 1.11. 孔子学问进阶的六重境界
- 1.12. 孔子三步观人法
- 1.13. 每天要问自己的三件事
- 1.14. 人人都是「民之父母」
- 1.15. 行有余力再读书
- 1.16. 「一听就懂,一用就不会」,是自己不厚重
- 1.17. 温良恭俭让,不是让人服你,而是让人喜欢你
- 1.18. 儒家论学,一是读事、一是读书、一是交友
- 1.19. 拒绝了解别人,就是拒绝进步
- 1.20. 孔子学问进阶的六重境界
- 1.21. 孔子三步观人法
- 1.22. 温故而知新,关键在温故。不温故,则无以知新
- 1.23. 一部《资治通鉴》对人君的教诲,主要就六个字: 「亲贤臣,远小人。」
- 1.24. 君子之争,比如射箭
- 1.25. 仪式一举一动都是神圣符号,是国家的神话原型,民族的精神原力
- 1.26. 本质没了,我们仍然要尊重那形式
- 1.27. 儒家的君臣之义: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的本分是礼,臣的本分是忠
- 1.28. 礼节仪式,需有恭敬相信之心
- 1.29. 我处理这个事情,如果和圣人一样,那我就是圣人了!
- 1.30. 你自己愿意怎么要求自己,你自己想明白,别去要求别人
- 1.31. 从一个人犯的错,可以看出他是什么人
- 1.32. 我们需要攀比的不是财富,而是自身的进步
- 1.33. 君子心中只有义,没有羡慕嫉妒恨
- 1.34. 什么都照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来干,那怨恨你的人就多了
- 1.35. 实胜于名为善,名胜于实为耻
- 1.36. 学习难在一以贯之
- 1.37. 忠恕之道,就是将心比心
- 1.38. 安心做事,接受结果
- 1.39. 你是缺钱还是缺德?是见贤思齐,还是见钱思齐?
- 1.40. 孔子和孙子,求全都是核心价值观
- 1.41. 学习即模仿。师友是贤德之本,择友是学习关键
- 1.42. 没有一点点私心杂念,没有一刻停息,才叫作仁
- 1.43. 自知之明与自屈之量
- 1.44. 原则本身就是我们的最大利益
- 1.45. 学习一是要信服,不服老师你就别学;二是不要急于学「新东西」
- 1.46. 子产的四条君子之道,也是领导力之道
- 1.47. 你是缺钱还是缺德?是见贤思齐,还是见钱思齐?
- 1.48. 孔子和孙子,求全都是核心价值观
- 1.49. 学习即模仿。师友是贤德之本,择友是学习关键
- 1.50. 没有一点点私心杂念,没有一刻停息,才叫作仁
- 1.51. 自知之明与自屈之量
- 1.52. 原则本身就是我们的最大利益
- 1.53. 学习一是要信服,不服老师你就别学;二是不要急于学「新东西」
- 1.54. 子产的四条君子之道,也是领导力之道
- 1.55. 和朋友相处之道: 不管多熟,始终对对方保持尊敬
- 1.56. 所有祭天祭地祭祖宗,都是政治活动,不是迷信活动
- 1.57. 「三思而后行」,原意是不要想太多
- 1.58. 好学的四条标准: 志有定向,知行合一,日日不断之功,温故而知新
- 1.59. 可以放松别人,不能放松自己
- 1.60. 不迁怒,别把气撒在别人身上
- 1.61. 君子儒与小人儒。学问也分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
- 1.62. 君子可以装小人,小人不能装君子
- 1.63. 人生即学习,学习是人生的全部目的
- 1.64. 儒家的「劳资关系」,就是劳动模范和最佳雇主的关系
- 1.65. 儒家的山水文化和精神
- 1.66. 孔子说,宣扬舍己救人,就是愚弄人
- 1.67. 中庸不是平庸,而是恰到好处
- 1.68. 述而不作,是思想认识,是学习态度,也是创意方法
- 1.69. 学习的三大标准: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1.70. 为善去恶的关键,在于不反复、不再犯
- 1.71. 孔子理想中的人才需具备的四条素质
- 1.72. 学会放弃
- 1.73. 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天道酬勤,这是可求
- 1.74. 得道之人
- 1.75. 读书、写作、朗诵,是学习的三大功夫
- 1.76. 历史是很不可靠的,就算是一手,也不可靠
- 1.77. 孔子唱歌的故事: 学习之道,取人之长也
- 1.78. 儒家的不焦虑之道——志向、使命与无我
- 1.79. 对朋友关系的重视,是儒家一大特色
- 1.80. 儒家思想,很大程度是讲领导力
- 1.81. 君子才智超群,却不在人前逞能,而是始终看着别人有本事!
- 1.82. 使命是永恒的,没有终点的
- 1.83. 君子该如何与小人相处: 不可嫉恶如仇
- 1.84. 骄傲的反面,不仅是简单的谦虚,而是善与人同,与人为善
- 1.85. 学习,是为己不为人,谋道不谋食
- 1.86.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和我的七条读书方法
- 1.87. 仪式就是精神,仪式就是态度,仪式就是本质
- 1.88. 四种坏心态,人所常有,圣人绝无
- 1.89. 圣人多能干粗活,因为他不会认为什么活不该我干,而是干什么都能干好
- 1.90. 神话传说,意义不在于事实,而在于象征
- 1.91. 所谓坚持,不是确信坚持就是胜利,而是有使命驱使,志向支持,且能接受任何结果
- 1.92. 最快的进步,就是只进不退,把每一天每一点进步都保持住
- 1.93. 要重视别人的话,善于用别人的话来规正自己
我的所有本事,并非是从我读的书中学来,而是自己在实践中体悟总结而得。懂得了之后,偶尔看到某书,发现与自己的想法相呼应,于是去读它,再顺瓜摸藤,顺藤摸瓜,去读那整个体系,通过读书来整理自己,提高自己,进行系统升级。
我们上学都有体会,听课似乎都懂了,一做习题就不会了。如果不去做题,都不知道自己不会,还以为自己会了。多可怕!
如何行动?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人人皆可为圣人。如何做圣人,你把圣人说的那道理都记得了,就用在自己的日用常行,应事待人接物中,每应一事,接一物,待一人,比如洒扫应对,端茶倒水,迎来送往,每件事想一想,如果是孔子,他会怎么做?比如送客,孔子是要站在大门口眺望,一直到客人走远了,不回头了,看不见了,才转身进屋,那我送客,也等到客人的车转弯看不见了才停止挥手告别,转身进屋。这样一来,今天我送客这件事,就算是孔子来做,他也不过如此,和我一样,这件事上,我就是圣人了,如此形成意识习惯,每件事都这样落实下去,其修身精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妙不可言。学习,是一种行动,决定行动了,就可以接着往下学习了。
照着做,就是习,学习的习,不是复习,是练习。习的繁体字是習,上面一个羽字,是鸟。《说文解字》: 「習,鸟数飞也。」那小鸟跟妈妈学飞行,反复练习,终于——飞起来了!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飞起来了,多高兴啊!
学习,什么是学?什么是习?
学,是行动反射,不是晓得些说法,是学到自己的行动中去。
《尚书》说: 「学,效也。」就是效法,就是模仿,我要学他,就是效法他,模仿他。
学习《论语》,就是模仿孔子,孔子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孔子怎么做,我也怎么做,这就是模仿。
所有的学习都是模仿,我们从小牙牙学语,就是模仿大人说话,每个人都是在模仿中长大。
王阳明也说了: 「哪个要你记得?你若记得,便不晓得。你若晓得,不必记得。」
「让」,是谦逊,无一些骄傲。
「良」,是良善。朱熹说: 「易直也。」张居正解释: 「良而易直,无一些矫饰。」易直,平易正直,所谓光明之心,易直之性。
「俭」,这里的俭,不是节俭,是节制。张居正说: 「俭而节制,无一些纵弛。」一点也不放纵自己,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我们和人在一起,可能开始时还比较温良恭俭让,时间长了,就放松了自己,不太管别人了,这就是修为不够。
「恭」,恭而庄敬,无一些惰慢。你对人恭敬,人家就愿意接纳你。你若傲慢,谁想跟你打交道呢?
「温」,是温和,朱熹说是「和厚」,张居正说是「温而和厚,无一些粗暴」。
温和大家都懂,「厚」,就是不薄,比如一个深潭,一个石头丢下去,轻轻的「扑通」一声,就沉下去不见了。若是一汪浅薄之水,别人的石头丢来,「啪!」水溅得到处都是。所以我们切己体察对别人的态度,就会发现自己不仅不温和,甚至经常很粗暴,很粗鲁,至少也是粗糙。
子贡还有一段话: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犯错,就像日食月食,错的时候,大家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大家都仰视他。
和有地方胜过我的人交朋友!或者说: 要善于关注和学习别人胜过我的地方。
如果你平时学习,有「一听就懂、一用就不会」的感觉,你就要知道,这是自己不厚重。厚重之人,对别人的东西,一般不会一听就懂,知道自己没懂,留个心,慢慢琢磨,等他懂了的时候,自然就会用。
第二种解释,「易」,是平易,不重视。贤贤易色,是指对自己的妻子,重贤德,而不重容貌。因为下文是讲对父母,对君王,对朋友,都是讲人伦。所以第一句先讲对妻子,比较具体,也是由近及远,层层递进。
-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曰: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张居正把他解为君子自处之道,约束自己。凡人有职位,就有责任,就要有谋有位。你若不在那职位,没有承担那责任,你就不要去议论别人该怎么做,那是对别人对侵犯。
对别人的事,要有尊重和敬畏,因为你不在那个位置,你是站在外面看。站在外面看,和在其位,任其事,担其责,是两码事。所以你说的不是不一定对,而是多半都不对,基本上属于边都不沾。
子曰: 「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学习,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自己提高,自己把道理搞明白,自己心里踏实,志有定向,止于至善,止定静安虑得。追求,是追求达道,追求使命,不是追求利禄。
子曰: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张居正讲解说: 骄是「以人皆不能,而夸己独能」的意思;吝是「但欲己有是能,而不欲人之皆能」的意思。
- 舜帝的伟大,在于善与人同,善于跟别人一样,照着别人的学,照着别人的好的方法去做。舍己从人,一看自己的方法不如别人的,马上抛弃自己的,乐取于人以为善。很乐意照着别人的做,而不会非要显自己的智慧本事。
- 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遵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 德鲁克说,关于未来,只有两条是我可以确定的: 「第一,未来是不可知的;第二,肯定和我们预测的不一样。」对照一下你自己,你今天的状况,十年二十年前你预测得到吗?所以操心未来,并没有什么用。不如踏实现在。
- 人们老想做不寻常的事,却不懂得,不寻常的事不是找来的,而是在寻常的事上,付出不寻常的努力而得来的。
- 君子做事,一是循理而行,做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没什么好纠结的。二是素位而行, 安分守己,安于自己眼下所处的地位,守得住自己的职责。三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怨天,不尤人,有问题在自己身上找。
子曰: 「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知道不是懂得,做到才是学到。
学无止境,不是还有很多东西没去学,是已经学过的,90% 没去做,做了的, 80%没做到。没去做,没做到,就没体验过,没证悟到,实际上压根没学到。一说学无止境,就盲目去学「新东西」,唯恐落了后。却不知道「老东西」自己根本没会过。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与人为善,就是看见别人好的地方,就照着学!
我有这意识吗?我做到了吗?
- 善则归君,过则归己。
- 读书是观照自己,把自己代入,如果是我,我怎么办。放自己事上琢磨,对我有什么教益,如何在自己的日用常行、工作生活中用上。
- 没有真相,只有事实。事实就是那事情发生了。真相就择其善者而从之,各取所需。
- 可以说真相是伪命题。相,本身就没有真假。相,是一个佛家的词语,中国好多词都来自佛教。相,是事物在人心中的相状,人心是一面镜子,照那事物,就在心中形成一个相。所以有什么样都心,就有什么样的相。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心中的相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相。
- 把说别人的不是,都记下来,一条条对照自己,这毛病我有没有?这样不好的事我干过没有?然后一条条注意改正。
- 心学的良知良能,本来就是指天才,而且认为人人都是天才,是后天学习蒙蔽了自己, 要学会重新发现和擦亮自己的天才。
- 君子居则观其象,动则观其变。
- 在过程上努力,在每一时每一事坚持原则,之后能接受任何结果。
- 《吕氏春秋·慎人篇》说: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 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 很多事,你不默而识之,用心去想,你点头称是就轻轻放过了。认真去想,认真去做, 每一个字都深不可测。
子曰: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庸,是永恒不变的平常道,是常识。
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分毫不差,恰到好处。
子贡问曰: 「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 「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水遍布天下,而无偏私,这是君子无私之徳。水是生命的源泉,有水,就有生命,这是君子的仁爱。水往低处流,而每到一处都讲理,遵循着地理脉络,这是君子的高义。浅处飘然而过,深处深不可测,这是君子的智慧。遇到百仞深谷,毫不犹豫纵身而下,这是君子的果决勇毅。绵弱之处,深入微细,无所不达,润物无声,这是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污垢,包容一切,有如君子的豁达胸怀。泥沙俱下,最后还你一汪清水,这是君子的善于教化。装入任何容器,一碗水端平,这是君子的正直公平。装满则止,不贪多得,这是君子凡事有度,讲究分寸。千曲万折,最终一定要向东行,这是君子百折不挠的意志!
「画」,是画界的画,画地为牢的画。你是给自己画了一条界限,我教你的思想原则, 哪些做,哪些不做,你自己有选择。你哪有什么力有不足!你选择不做而已!
孟子说: 「不为不能之辩,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 知行合一,就是凡事彻底,把最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做到最彻底,把你知道的道理,在日用常行,在每一天,每一件事上彻底落实。一件一件来,一天一天积累,就是持续改善。不是规定标准让你怎么做,而是你自己有理念,有精神,去发挥,去发扬。
- 学习,不是学知识,而是学「学习学」,学性情之学,学正心养性,学习怎么学习、怎么进步、怎么巩固、怎么持续改善,这才是真好学、真会学。
- 「不贰过」,就是同样的错不犯第二遍。这个,也是千难万难,因为我们总是会犯同样的错误。错误,几乎是一种「基因」,我们错了,知道了,提醒自己,下次別犯哦!到下次的时候,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已经又犯了。
「不迁怒」,是为什么事发怒,就对什么事发怒,不把那怒气撒到别的地方,或别的人身上去。
君子任道,小人任情。
- 可以放松别人,不能放松自己。
愿无伐善,无施劳。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曰: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他们不容的是那人身上的恶,而不是不容那人。他们所恶之人,如果对方的恶改正了,他们就完全接纳他,一点也不念旧恶。
-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 「再,斯可矣。」
- 子曰: 「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学习的本质,就是知行合一。如果你没有做到,学他来干嘛呢!我们读书学习,要字字句句切己体察,放自己身上琢磨,放具体事上研习,这才叫学而习之,才能真正把道理琢磨透,把本事学到手,用到具体事情上,进步在自己身上。
你听一句话,一个道理,放自己身上想想看,有没有教益。关注自己,批判别人,不能带来自己的进步。
学习不要急于学「新东西」。要听新东西干吗?以前的都会了、做到了?你看人家子路,他是怕听到新东西,因为前面的还没做到,又灌进去一些新的,更干扰磨练上一条。
子曰: 「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至德,是中和之德,致中和,包容万物,厚德载物,这是最大的至德。敏德,敏于行的敏,仁义顺时,有仁有义,顺势而为,与时俱进,不死板。孝德,尊祖爱亲,首先是对自己家里人好,由内而外,由近及远。
德,咱们人人都缺。不要去要求别人,也不必把自己拔得太高,成了道学先生。
在德的标准上,我们一定要先主观,再客观。凡要求别人的,客观的,先要求自己,主观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到,认真想想自己能做到的标准和范围,把这个要求自己的标准确定下来,按这个范围去据于德,就比较据得住,这就是你的「道德根据地」。
「艺」,愿意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儒家要求必备的技艺。这里的游,一般解着游憩,闲暇无事之时,以六艺为乐,陶冶情操的意思。
能至于道,有使命感;对自己有道德标准要求;有仁心,能爱人悯物;有一技之长,能贡献于社会,自立自强;这四条,就是做人做事的标准了。
子曰: 「甚矣吾衰也!久矣不复梦见周公。」
精而熟之,鬼将告之。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申申」,整齐庄重的样子。「夭夭」,神色愉快。
子贡曰: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朱熹注解说: 「文章,德之见乎外者,威仪文辞皆是也。性者,人之所受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体,其实一理也。」
「文章」,是文辞和彰显出来的东西。
子曰: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对德,要省察克治,每天每时每刻每件事注意修治自己,则明明德,日日新,每天刷新自己的品德。
对学,要反复讲习讨论,要像上一句孔子说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如《中庸》里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所以,不能自己埋头研究,一定要找到良师益友,找到学习的伴儿,才能共同进步,讲习透彻。
对义,义有当为的,听到了马上就照办。不善当改的,必须坚决地去除以革其旧。
这两条,为善去恶的关键,在于不反复、不再犯。比如戒烟,说「戒烟很容易,我每年都戒三次」。这就是「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了」。
所以这些话,说起来都很简单,做起来艰难。这些没有做到,就不必去追求什么高深的学问,最高的功夫,就在这日用常行里!
- 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你要学什么,你首先要信。信,你才去学。若带着「批判的眼光」,把批判顶在头上,那还哪里学得到呢?我们要读要学的东西,浩如烟海。庄子说,学海无涯,人生有涯,以有涯的人生,去追求无涯的学问,「殆矣」,非挂了不可。所以所有的时间要用来去学习那些我相信的东西。不信的,就不要花时间去「批判」了。
子曰: 「吾未见刚者。」或对曰: 「申枨。」子曰: 「枨也欲,焉得刚?」
能胜物叫刚,所以能伸展于万物之上。为物所掩叫欲,所以常屈于万物之下。
儒家讲的无欲,不是佛家、道家讲的无欲,四大皆空,啥都不要,而是两层意思: 一是坚持原则,二是志向远大。
坚持原则,是认理不认利,以义理为主,合乎义理的就做,不合乎义理的就不做,不为利益变通。原则本身就是我们的最大利益、全部利益。
志向远大,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志有定向,一切自足,不为外物所屈,就能拒绝诱惑,始终不偏离自己的目标,不打乱自己的节奏。这是一种积极、一种主动、一种自由,也是一种进步的效率。
- 学习的标准是知行合一,知识你可以都学,行动却只能选择一个。
- 子曰: 「觚不觚,觚哉!觚哉!」
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我们往往没有自知之明,自己眼中的我,远远超过了别人眼中的我。我们更没有自屈之量,见谁不服谁,不愿意屈居人下。
不服别人,是罪。因为你只有服气、仰慕,才能学习,才能见贤思齐,才能进步。谁都不服,就止步于此了。
- 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樊迟问知,子曰: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 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要学习一样东西,你一定是喜欢它,才能笃实地去学。再进一步说,人其实不可能懂得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因为你不喜欢、不服气,你就不会低头去学习,去吸收,去接受,那你只晓得人家一些说法而已。
喜欢呢,可能还是站在外面喜欢,没有深入其中。要深入进去,还能乐在其中,这才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才有体会、有快乐,才是知行合一,才是真知。
我们要学习什么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首先不要认为自己知道,所谓「圣人不知,所以能知;小人知之,所以不知」。认为自己知道,就不必学习了,那就永远不知道。认为自己不知道,才会去学习,才能知道。
首先定位自己不是知之者,然后认真想想自己要什么,喜欢什么,对什么能乐在其中,那就是你终身学习的道路了。找到这条路,是人生幸福和意义的重要保障。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很刻苦地工作学习,很大毅力的样子。其实他根本不需要毅力,他是乐之者。
毅力,是不想学习的人发明的词。乐之者根本不知道「毅力」是什么。
子曰: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直」是诚,不自欺,也不欺人;「罔」是自欺欺人。
我们当然不至于「专务自欺欺人」,但谁没有自欺欺人的时候呢?圣人的要求,是「至诚无息」,无息,就是没有停息,没有一时一刻、一言一行、一个念头,停止过诚,无不可对人言之事,一切光明透亮,连隐私都没有!那就厚德载物、悠远高明,与天地相参,活在他人想象之外。
能做到吗?做不到。
但是,知道有那个标准,知道自己没做到,知道自己不过是幸存者,就懂得儒家的戒慎恐惧,就有敬畏心了。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 「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信」是指「真知其如此,而无毫发之疑」。
君子戒慎恐惧,戒慎不睹,恐惧不闻,随时警醒自己,自己还有没见过的、不知道的。对自己知道多少,以及还有没有什么不知道自己到底知不知道的,都了了分明,心中有数。
人之为学,要实得于心,知得十分透彻,深信不疑,然后岀居其位,行其志,才能事事停当。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是本,是你的思想、见识、修养、能力。礼无本不立。「文」,是文采、口才、修饰,礼无文不行。没有质,就没有本;而没有文,你就没法影响推动别人。
「彬彬」,是相半之貌,文质彬彬,就是文一半,质一半,刚好相配、相当。所以这文质彬彬的意思,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有文化修养和风度,把「彬彬」当语气助词,而是既有思想、能力,又有文采、口才,简单地说,就是办事能力很强,讲话水平很高。
- 子曰: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 或曰: 「雍也仁而不佞。」子曰: 「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子曰: 「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 『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自掩其功,自掩其才,自掩其名,是人之美德和修养,人欲日消,天理日明,内心强大,一切自足。前面讲的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也是这个道理。
自掩其功,也是对他人对一种厚道。你说你是殿后英雄,那跑前面的不都成了怕死鬼了? 也不是那么回事吧,撤退总有人殿后,这回是你,下回可能是别人,也不能都争着殿后呀!
自掩其功,还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谦受益,满招损。你谦虚谨慎,自掩其功,自掩其才,自掩其名,别人就要打抱不平,给你加工、加才、加名。你自夸其功,自夸其才,自夸其名,别人就非把你拉下马不可!
-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 「女得人焉尔乎?」曰: 「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 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谓子夏曰: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张居正说,君子儒做学问,是专心在自己身上下功夫,不求让别人知道。理有未明,就着实去讲求;德有未修,就着实去体验。学习不是为了求官求名求影响力,而是关注自己切实进步,就是君子儒。
冉求曰: 「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你力有不足吗?你如果死在半路上了,那叫力有不足。你如果没死,你休息好了继续前进,哪有什么力有不足?
「画」,是画界的画,画地为牢的画。你是给自己画了一条界限,我教你的思想原则,哪些做,哪些不做,你自己有选择。你哪有什么力有不足!你选择不做而已!
孟子说,「不为不能之辩,非不能也,实不为也。」什么事没做到,你不要辩解,别说你力有不足,大家都看得见,不用你解释。你解释了,那是你自己画界而止,选择不做而已。
子谓子贱: 「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学习最重要是两件事,读书与交友,读圣贤书,交良师益友,交诤友,能相互鼓励,相互批评,相互指出不足,这样才能进步。
交友,实际上比读书还重要,因为朋友是活生生的榜样。
学习即模仿。师友是贤德之本,择友是学习关键。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安贫乐道,是儒家的价值观。贫穷不是一件快乐的事,但是不为贫穷而焦虑,能内心强大,安心静气,不改自己的原则,不改自己的追求,不改自己的计划和节奏,不影响内心的安定和快乐,这就是修养了。
快乐的失去,往往是因为人生目标失踪,没有志向,没有追求,没有使命感。有志向,则内心强大,一切自足,超越贫富,不为外物所移。物质的富有是一件美妙的事,内心的富有更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内心的富有是什么?是志向,颜回的志向,是实践老师的学说,创造理想社会。如果自己没有机会实践,就传播老师的学说,以待后人。
「不改其志」,就是不为物质而改其行,也不会为一时的贫穷而忧愁。
子曰: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万事难在坚持,把最平凡的事坚持做,彻底做,就是圣人。
知行合一,就是凡事彻底,把最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做到最彻底,把你知道的道理,在日用常行,在每一天,每一件事上彻底落实。一件一件来,一天一天积累,就是持续改善。不是规定标准让你怎么做,而是你自己有理念,有精神,去发挥,去发扬。
「学知利行,学而知之,利而行之」,是启发你,让你学习理解,自己知道这样做的意义和好处,自己积极努力主动去做,去改善,去提高。
生知安行和学知利行的区别,就是颜回和其他同学的区别。颜回住在仁德这件屋子里面,住得很安心很得劲儿,三个月也得劲儿,三年也得劲儿,出去一下子,他反而自己不舒服。其他同学呢,很努力学习,也想在这所房子里住下来,但待不住,老想出去透透气。有的人能待一天,就要出去放放风,最多的能待一个月,总得溜出去一回。这叫「内外主宾之辩」。颜回在仁德之内,其它同学在仁德之外。颜回是仁德之主,其他同学是仁德之客。就算是常客、熟客,那也是客。
子曰: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说话很容易,所以要迟钝。身体力行很难,所以要敏捷。
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不迁怒」,是为什么事发怒,就对什么事发怒,不把那怒气撒到别的地方,或别的人身上去。
「不贰过」,就是同样的错不犯第二遍。这个,也是千难万难,因为我们总是会犯同样的错误。错误,几乎是一种「基因」,我们错了,知道了,提醒自己,下次别再犯哦! 到下次的时候,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已经又犯了。
学习,不是学知识,而是学「学习学」,学性情之学,学正心养性,学习怎么学习、怎么进步、怎么巩固、怎么持续改善,这才是真好学、真会学。
子曰: 「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 「可也,简。」仲弓曰: 「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 「雍之言然。」
「居敬」,持身恭敬,敬天、敬地、敬人、敬事。做什么就敬什么。出处就在这里,后来成为儒家重要的价值观,比如朱熹说的读书法: 居敬持志。要敬那书,把心贴在书册上,逐字逐句地读。持志,是志有定向,朱熹说: 「立志不定,如何读书?」
「行简」,临下以简,御众以宽,是治理国家,行事简略不烦琐,就像现在说的,法不禁止皆可为,让人民得自由,得自在,得自治。这就是以德化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的思想,都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万事都是要求自己。
可以放松别人,不能放松自己。
子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者也。」
好学的四条标准: 志有定向,知行合一,日日不断之功,温故而知新。
志有定向,为学第一是立志,志有定向,使命清晰,心无旁骛,必欲学成。
知行合一,可分解为事上琢磨,切己体察。事上琢磨,是在具体事情上学,在日用常行中学。
我们读书,只能读懂自己本来就懂的东西。如果本来不懂,是不能通过读书读懂的。这也是为什么同一本书、同一句话,每个人读出来的意思不一样,大家都是在投射自己。如果是讲人的本事,我有没有这本事;如果是讲人的毛病,我有没有这毛病。这就是切己体察。
日日不断之功,专注坚持,一天都不间断。
温故而知新,不温故则无以知新。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是儒家的「学习学」,自修心法,无论看什么,都对照自己看。看书,是切己体察,对照自己看;看别人,也是切己体察,他好的地方,我能不能学,他不好的地方,我有没有,如有,能不能改。
张居正讲解说,人之自修,磨砺之功,尽在自己身上;而观察别人,正可帮助自己。看见有德的贤人,我就想: 「善本吾性,事在人为,他有这等贤德,我怎么不能呢?」于是勉励奋发,一定要和他一样才罢。看见无德不贤的人,心里就厌恶他。但如果只是厌恶,甚至轻蔑、讥讽、痛骂,那只是又害了自己的德性而已,要自家省察说: 「自知甚难,他这么缺德还不自知,干出这样的事。他这毛病,莫不会我也有吧?」发现有——其实多半都有——马上就改。
觉得自己缺钱,就小人喻于利,不择手段追求钱;觉得自己缺德,就君子喻于义,时时刻刻追求德。不要把缺德当骂人话,认识到自己缺德,着急自己怎么这么缺德,进步就快了。
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是知晓、明白。喻于义,就是把义不义弄明白;喻于利,就是把有没有利弄明白。君子喻于义,君子做事,必辨其是非,合于义就做,不合于义就不做。有义有利,则取。不义之财,不取。
义和利没有必然联系。利,是你自己的本事和机缘,义,是价值观的选择和做事的态度、原则。
君子喻于义而不喻于利的价值在哪里呢?或者说,义的「利」在哪里呢?
在于心安。
喻于利,不等于你就能得到利,反而是患得患失,诚惶诚恐,心不安,各种纠结,各种焦虑,各种废动作、乱动作,最后一无所获,悔之不及。
喻于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专注坚持于自己的使命,能专注机会,能拒绝诱惑,生知安行,不疾而速,静候佳音。
安心做事,接受结果,这是君子喻于义,对自己心理健康的最大价值。
颜渊、季路侍。子曰: 「盍各言尔志?」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 「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伐」,是矜夸;「施」,是夸大。我希望不要张扬我做了什么好事,也不要夸大我有多少功劳和辛苦。
颜渊这个很了不起,我们若做了一点好事,有了一点功劳,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利用一切机会表现自己,提醒别人。颜渊是达到了无我的境界,求仁得仁,不在意别人的了不了解、知不知道。《论语》前面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颜渊就是这样的君子。如果你想跟你老公或老婆说: 「我还不是为了这个家!」或者在公司一起话头:「我容易吗?」你就可以给自己念这一句: 「愿无伐善,无施劳。」
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是中心,忠于谁呢?首先是忠于自己,中自己的心。「恕」,是如心,别人的心,就如同我的心。忠恕之道,简单地说就是将心比心,以对待自己的态度来对待别人。
儒家思想对任何人,都是要他要求自己。
一以贯之: 融会贯通,贯彻到底,一贯坚持。
学习不难,难在一以贯之。因为真正学到,学通了,不容易;学到了还能做到,照那样去贯彻,不容易;做到了,还能坚持不变,不受外部环境诱惑影响,那更不容易。
子曰: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程颐注: 「君子求其在己者而已矣。」君子追求的,都是自己做到,不怪别人。
这还是强调儒家「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管出现任何问题,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因为你管不了别人,除了自欺欺人,没任何积极意义。
《论语正义》说,君子能成为可贵之人,但不能让别人以我为贵;能做值得信赖的人,但没法让别人一定信赖自己;能做可用之才,但没法让别人一定重用自己。所以君子耻于自己没修为,不耻于被污蔑;耻于自己没本事,不耻于没机会施展;君子不为虚名所诱,也不怕人诽谤。君子率道而行,端正自己,不为外物倾侧。
所以也有「君子不辩污」之说。我们若被人误解、污蔑、诽谤,难免愤然反击。君子则根本不在乎。为什么不在乎,因为不关注。若是关注,也是关注自己。你污蔑诽谤我,必没人相信,你自己打自己脸而已。若别人居然相信,则必然是我自己有问题,我得赶紧检讨自己,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哪有功夫搭理你呢?
1. 2018
1.1. 自序
王阳明说,圣道为什么不传,因为后人有胜心——「其说本以完备,非要另立一说以胜之。」他若也自以为是「做学问的」,他就要拼命给朱熹纠错,要说出点「自己的思想」。
阳明说,圣道为什么不传,因为后人有胜心——「其说本以完备,非要另立一说以胜之。」他若也自以为是「做学问的」,他就要拼命给朱熹纠错,要说出点「自己的思想」。
学习为己
这也是儒家的「学习学」,分为「学习为己」和「学习为人」。学习为己,是为自己学,朱熹、张居正、刘宝楠,首先都是为自己学,学习怎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知行合一,学到自己的手上脚上去,怎么做事,怎么走路。纯做学问的人呢,焦循是为别人学,学了去教给别人,自己没练过,也不以自己练为目的。这不知不觉中,差距就出来了。
如果这本书能做到准确、透彻、详实,关键在于敬畏老师,不纠老师的错,不存胜心,不夹带自己私货。这是内容质量保障的基础。
切己体察,知行合一,写自己的体会。这样读者也能把自己代入进去,读每一句,都要思考我该怎么做、怎么落实。这样读书才有意义。这个不算「自己的观点」了,是学习心得,实践体会。
早起三周,就有五天以上没有早起[皱眉]知行合一,难!
日日不断之功。每天早上写,一般是5:30到7:30写两个小时,这样保证准时完成,也不耽误上班。这也是儒家做派,我是受曾国藩影响,他说,做学问一定要有日日不断之功,每天都做。不可说今天忙,把今天的功课放到明天补;也不可说今天比较空闲,把明天的工作先做了,明天休息;一定要每天做每天的。也不可说这两天出门,功课先放一放,出门你总得住旅馆吧,把功课带着在旅馆完成。我就按他说的,每天都做,出差出国也带着,保证一天不落。早上起那么早,晚上几点睡呢?我也听曾国藩的: 晚上不出门,不应酬,九点半就睡觉。
1.2. 学《论语》,要怎么学
程颐说,读圣人书,要对每一句话,熟读玩味,「将圣人言语切己」,学以润身,放自己身上,切己体察,「不可当一场话说」,以为这句话好理解,轻飘飘放过了。
颐说,读圣人书,要对每一句话,熟读玩味,「将圣人言语切己」,学以润身,放自己身上,切己体察,「不可当一场话说」,以为这句话好理解,轻飘飘放过了。
学,是行动反射,不是晓得些说法,是学到自己的行动中去。
从之后择师
学,就是照着做,学《论语》,就是一句一句地落实照着做,不愿意照着做,就不要学,浪费时间,你愿意按谁说的做,你就去学谁。全部时间花上去都不够用,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你不愿意照做的东西上。
照着做,就是习,学习的习,不是复习,是练习。
学习为己
《朱子近思录》里说: 「明道先生以记诵博识为玩物丧志。」明道先生,是程颢,他说读书都背得,那是玩物丧志!为什么,因为你把它背得,往往是为了当众表演,是学以为人,以图人知,不是学以润身,落实行动。王阳明也说了: 「哪个要你记得?你若记得,便不晓得。你若晓得,不必记得。」
每件事想一想,如果是孔子,他会怎么做?
学习,是一种行动,决定行动了,就可以接着往下学习了。
1.3. 不要以为我知道,别人就有义务知道
「朋」,是同类,是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那是人生一大乐事。
不要认为别人跟自己一样,我知道的,人家就有义务知道;我认为很简单很简单的道理,别人也应该很明白。也有一些对于别人来说很简单的事,我们根本弄不了呢!
人不知而不愠。人不知而不愠。人不知而不愠。
家庭矛盾,男女恋爱,怨恨的根源都在「人不知而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句话已经说透了,就是要切己体察,时刻注意,修习实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阿弥陀佛」去念、去练。
1.4. 每天要问自己的三件事
真心实意通常都隐藏起来了
要时刻把自己的真心实意让人看见,需要很强大的力量,需要内心强大,需要自己去体会,去选择,这是没法写出来的。
学习之道
所以每天学的东西,一定要及时复习,一定要马上练习,放事上演习,才知道自己到底学没学到手。
1.5. 人人都是「民之父母」
处理任何一件事,先问自己有没有敬,念一个敬字诀,心存敬念,再开始思考处理,方可周全。
不管你做任何行业,你对你的客户有没有父母心?既是客户,他必然有事托于你。在这件事上,你就是他的父母了。你有没有首先是敬,敬那事,敬畏谨慎,严肃认真,忠人之事。然后是爱,爱那托付于你的人,有多爱呢,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那人,像为自己的孩子做事一样做那事。
1.6. 行有余力再读书
「泛爱众而亲仁」,对那寻常的众人,都一体爱之,不会瞧不起谁、憎恶嫌弃谁。而对那有仁德的人,则更加亲厚。
先做人,再做事,最后才是读书学习。
德行实践是本,读书学习是末。如根本不固,学也枉然!
1.7. 「一听就懂,一用就不会」,是自己不厚重
自己还是太浮浅,需要沉下去。
如果你平时学习,有「一听就懂、一用就不会」的感觉,你就要知道,这是自己不厚重。
1.8. 温良恭俭让,不是让人服你,而是让人喜欢你
温而和厚,良而易直,恭而庄敬,俭而节制,让而谦逊。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1.9. 儒家论学,一是读事、一是读书、一是交友
志于什么呢?
朱熹说: 「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
一条都不符[皱眉]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恭喜你!你就算好学之人啦!
1.10. 拒绝了解别人,就是拒绝进步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患不知人也。
周而不比,切己体察
要服气,要养成服气的好品格,杜绝自己的胜心。
1.11. 孔子学问进阶的六重境界
孔子说的三十而立,还是立志的立,十五岁有志于学,又过了十五年,那志才立住。立志很难的,多少人,一辈子都立不了志。我们身边多少人,过了四十岁还不知道自己的志向,就是想多挣钱。
张居正说: 「学既有得,自家把捉得定,世间外物都动摇我不得。」这叫志有定向。
《大学》讲「止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如果志立不住,就容易动摇,就不知止,不能定,不能静,不能安,不能虑,不能有所得。
1.12. 孔子三步观人法
做一件事,做一个决定,问自己四个问题:
「朋」,是同类,是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那是人生一大乐事。
>> 不要认为别人跟自己一样,我知道的,人家就有义务知道;我认为很简单很简单的道理,别人也应该很明白。也有一些对于别人来说很简单的事,我们根本弄不了呢!
人不知而不愠。人不知而不愠。人不知而不愠。 >> 家庭矛盾,男女恋爱,怨恨的根源都在「人不知而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句话已经说透了,就是要切己体察,时刻注意,修习实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阿弥陀佛」去念、去练。
1.13. 每天要问自己的三件事
真心实意通常都隐藏起来了>> 要时刻把自己的真心实意让人看见,需要很强大的力量,需要内心强大,需要自己去体会,去选择,这是没法写出来的。
学习之道>> 所以每天学的东西,一定要及时复习,一定要马上练习,放事上演习,才知道自己到底学没学到手。
1.14. 人人都是「民之父母」
>> 处理任何一件事,先问自己有没有敬,念一个敬字诀,心存敬念,再开始思考处理,方可周全。
>> 不管你做任何行业,你对你的客户有没有父母心?既是客户,他必然有事托于你。在这件事上,你就是他的父母了。你有没有首先是敬,敬那事,敬畏谨慎,严肃认真,忠人之事。然后是爱,爱那托付于你的人,有多爱呢,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那人,像为自己的孩子做事一样做那事。
1.15. 行有余力再读书
>> 「泛爱众而亲仁」,对那寻常的众人,都一体爱之,不会瞧不起谁、憎恶嫌弃谁。而对那有仁德的人,则更加亲厚。
先做人,再做事,最后才是读书学习。 >> 德行实践是本,读书学习是末。如根本不固,学也枉然!
1.16. 「一听就懂,一用就不会」,是自己不厚重
自己还是太浮浅,需要沉下去。 >> 如果你平时学习,有「一听就懂、一用就不会」的感觉,你就要知道,这是自己不厚重。
1.17. 温良恭俭让,不是让人服你,而是让人喜欢你
温而和厚,良而易直,恭而庄敬,俭而节制,让而谦逊。 >>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1.18. 儒家论学,一是读事、一是读书、一是交友
志于什么呢? >> 朱熹说: 「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
一条都不符[皱眉] >>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恭喜你!你就算好学之人啦!
1.19. 拒绝了解别人,就是拒绝进步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 患不知人也。
周而不比,切己体察>> 要服气,要养成服气的好品格,杜绝自己的胜心。
1.20. 孔子学问进阶的六重境界
>> 孔子说的三十而立,还是立志的立,十五岁有志于学,又过了十五年,那志才立住。立志很难的,多少人,一辈子都立不了志。我们身边多少人,过了四十岁还不知道自己的志向,就是想多挣钱。
>> 张居正说: 「学既有得,自家把捉得定,世间外物都动摇我不得。」这叫志有定向。
>> 《大学》讲「止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如果志立不住,就容易动摇,就不知止,不能定,不能静,不能安,不能虑,不能有所得。
1.21. 孔子三步观人法
>> 做一件事,做一个决定,问自己四个问题: 1.是好事还是坏事? 2.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3.用什么方式去做?激进还是温和? 4.去做的时候,自己心情如何?是心甘情愿?还是勉强自己,不得不为之?
1.22. 温故而知新,关键在温故。不温故,则无以知新
新东西不是你没听说过的,而是你听过很多遍,却从来没体会到的,不断回过头去温习,不断地在实践中观照,反之于心,这才叫温故而知新。
看过三遍以上的书好像只有《诛仙》和《小王子》[冷汗]
你如果有五十本看过三遍以上的经常温习的书,需要温习的旧书太多,以至于安排时间读新书都有困难,那你对温故而知新,就算深得其味、知行合一了。
你如果有五十本看过三遍以上的经常温习的书,需要温习的旧书太多,以至于安排时间读新书都有困难,那你对温故而知新,就算深得其味、知行合一了。
1.23. 一部《资治通鉴》对人君的教诲,主要就六个字: 「亲贤臣,远小人。」
一部《资治通鉴》对人君的教诲,可以说总结就六个字: 「亲贤臣,远小人。」但是你永远也分不清谁是贤臣、谁是奸臣。因为君子不太围着你转,小人每一分钟都在研究你的需求,总是小人贴心呢!
1.24. 君子之争,比如射箭
这是人性的弱点: 不关注谁给他饭碗,老盯着谁抢他饭碗!
1.25. 仪式一举一动都是神圣符号,是国家的神话原型,民族的精神原力
「禘」详细是怎么回事,「灌」详细又是怎么回事,后儒考证很多,具体说法也各有不同。研究这个,是少数历史学家的任务。我们只需要知道,仪式的背后是虔诚,是精神,是价值观,是社会制度和文化精神,你必深刻理解,完全认同,诚信敬畏,才有那礼。
1.26. 本质没了,我们仍然要尊重那形式
最近在斑马线前停车让行人的司机越来越多了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1.27. 儒家的君臣之义: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的本分是礼,臣的本分是忠
凡事求诸己身,用行动影响周围人,影响不了也不能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吕氏注解说: 「使臣不患其不忠,患礼之不至;事君不患其无礼,患忠之不足。」你是老板,用人不怕他对你不忠诚,只怕自己对他礼数不够。你是员工,不怕老板骂你对你不够尊重,只怕自己对公司竭力忠诚还做得不够。双方都在自己身上找不足,不往别人身上要求,这就是君臣之义了。
1.28. 礼节仪式,需有恭敬相信之心
形式重要,心中宽敬哀更重要
子曰: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1.29. 我处理这个事情,如果和圣人一样,那我就是圣人了!
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30. 你自己愿意怎么要求自己,你自己想明白,别去要求别人
子曰: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那为什么仁德之人那么少呢?是因为私欲所蔽,做不到。
善恶是一种标准,是一种好恶,也是认识自己,自己要求自己,又能接受自己。今天我们的社会好用道德的标准来攻击他人,这是最大的恶!你自己愿意怎么要求自己,自己想明白,别去要求别人。
1.31. 从一个人犯的错,可以看出他是什么人
读书是切己体察,我们还是别急着去看别人犯什么错,评判他是什么人。先捋一捋自己犯的错,想想自己是什么人。
1.32. 我们需要攀比的不是财富,而是自身的进步
不耻恶衣恶食,但在能力范围内好衣好食[呲牙]
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33. 君子心中只有义,没有羡慕嫉妒恨
「义之与比,是言好恶得其正也」。不敌视谁,也不羡慕谁,一切以义为标准,所以情绪好恶,都得其正。
1.34. 什么都照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来干,那怨恨你的人就多了
子曰: 「放于利而行,多怨。」
如果利心太重,什么都照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来干,利归了你,害就归了别人,那怨恨你的人就多了。
1.35. 实胜于名为善,名胜于实为耻
程颐注: 「君子求其在己者而已矣。」君子追求的,都是自己做到,不怪别人。这还是强调儒家「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管出现任何问题,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因为你管不了别人,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除了自欺欺人,没任何积极意义。
《庄子》里有一句话,也可做注脚,叫「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就是说你要做好事,不要做那些为了让别人说你好而做的事。
1.36. 学习难在一以贯之
融会贯通,贯彻到底,一贯坚持。学习不难,难在一以贯之。因为真正学到,学通了,不容易;学到了还能做到,照那样去贯彻,不容易;做到了,还能坚持不变,不受外部环境诱惑影响,那更不容易。
1.37. 忠恕之道,就是将心比心
要求自己,与己死磕,平衡简历美德与悼词美德[奋斗]
孔子解释「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想有所作为,也让别人有所作为;你想发达,也让别人发达。这就是忠。所以儒家讲忠不是单方面的臣忠君、下忠上。儒家思想对任何人,都是要他要求自己。孔子解释「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愿意落到自己头上的事,不要加之于别人。张居正注解说,一个人的心,就是千万人的心。我心里想要的,也就是人心都想要的。如果真实无妄地尽自己的心,念念都出于忠心,便能推己及人,事事都符合恕道。可见千万人的心与我自己的心都相通。孔子说的「吾道一以贯之」,就是问自己的心,将心比心罢了。
孔子解释「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想有所作为,也让别人有所作为;你想发达,也让别人发达。这就是忠。
孔子解释「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愿意落到自己头上的事,不要加之于别人。
1.38. 安心做事,接受结果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喻」,是知晓、明白。喻于义,就是把义不义弄明白;喻于利,就是把有没有利弄明白。君子喻于义,君子做事,必辨其是非,合于义就做,不合于义就不做。有义有利,则取。不义之财,不取。
君子喻于义,就不会为利所迷惑,也不会迷失方向,专注坚持于自己的使命。
喻于义,则心安。
义和利没有必然联系。利,是你自己的本事和机缘,义,是价值观的选择和做事的态度、原则。君子喻于义而不喻于利的价值在哪里呢?或者说,义的「利」在哪里呢?在于心安。
义和利没有必然联系。利,是你自己的本事和机缘,义,是价值观的选择和做事的态度、原则。君子喻于义而不喻于利的价值在哪里呢?或者说,义的「利」在哪里呢?在于心安。
喻于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专注坚持于自己的使命,能抓住机会,能拒绝诱惑,生知安行,不疾而速,静候佳音。有人又要问了,静候佳音,这样行吗?如果坚持了一辈子,也没佳音,没有成功呢?那就接受结果。人们总是对结果不接受,总是想改变结果。但为改变结果做出的各种折腾,往往并不能改变结果,而是越陷越深,越挣扎离目标越远。
1.39. 你是缺钱还是缺德?是见贤思齐,还是见钱思齐?
无论看什么,都对照自己看。看书,是切己体察,对照自己看;看别人,也是切己体察,他好的地方,我能不能学,他不好的地方,我有没有,如有,能不能改。
1.40. 孔子和孙子,求全都是核心价值观
南容读《诗经》,读到一句: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白玉有瑕,还能磨掉;言语有瑕,就没办法补救了。
1.41. 学习即模仿。师友是贤德之本,择友是学习关键
这是儒家的学习学,反反复复历代儒者都这样讲,如曾国藩言,学习最重要是两件事,读书与交友,读圣贤书,交良师益友,交诤友,能相互鼓励,相互批评,相互指出不足,这样才能进步。
1.42. 没有一点点私心杂念,没有一刻停息,才叫作仁
张居正注解说,仁啊,是纯乎天理,没有一点点私心杂念,没有一刻停息,才叫作仁。所以谁敢说自己仁呢?只能警醒努力,事事趋近,不可说自己达到了。
1.43. 自知之明与自屈之量
不服别人,是罪。因为你只有服气、仰慕,才能学习,才能见贤思齐,才能进步。谁都不服,就止步于此了。
1.44. 原则本身就是我们的最大利益
原则本身就是我们的最大利益、全部利益。
1.45. 学习一是要信服,不服老师你就别学;二是不要急于学「新东西」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我们好像看见子路在那儿捂着耳朵: 「您别说!您别说!我上一条还没来得及做到呢! 」这就是学习的本质,就是知行合一。如果你没有做到,学他来干吗呢!我们读书学习,要字字句句切己体察,放自己身上琢磨,放具体事上研习,这才叫学而习之,才能真正把道理琢磨透,把本事学到手,用到具体事情上,进步在自己身上。
如果你没有做到,学他来干吗呢!我们读书学习,要字字句句切己体察,放自己身上琢磨,放具体事上研习,这才叫学而习之,才能真正把道理琢磨透,把本事学到手,用到具体事情上,进步在自己身上。
1.46. 子产的四条君子之道,也是领导力之道
子谓子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一是「行己也恭」。恭谨持己,有善不矜,推贤让能,自居谦退。二是「事上也敬」。恭敬地事奉君上,内修国政,外睦诸侯,小心谨慎,始终恭敬、谨慎、不懈怠。君子喻于义,就不会为利所迷惑,也不会迷失方向,专注坚持于自己的使命。
喻于义,则心安。 >> 义和利没有必然联系。利,是你自己的本事和机缘,义,是价值观的选择和做事的态度、原则。君子喻于义而不喻于利的价值在哪里呢?或者说,义的「利」在哪里呢?在于心安。
>> 义和利没有必然联系。利,是你自己的本事和机缘,义,是价值观的选择和做事的态度、原则。君子喻于义而不喻于利的价值在哪里呢?或者说,义的「利」在哪里呢? 在于心安。
>> 喻于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专注坚持于自己的使命,能抓住机会,能拒绝诱惑,生知安行,不疾而速,静候佳音。有人又要问了,静候佳音,这样行吗?如果坚持了一辈子,也没佳音,没有成功呢?那就接受结果。人们总是对结果不接受,总是想改变结果。但为改变结果做出的各种折腾,往往并不能改变结果,而是越陷越深,越挣扎离目标越远。
1.47. 你是缺钱还是缺德?是见贤思齐,还是见钱思齐?
>> 无论看什么,都对照自己看。看书,是切己体察,对照自己看;看别人,也是切己体察,他好的地方,我能不能学,他不好的地方,我有没有,如有,能不能改。
1.48. 孔子和孙子,求全都是核心价值观
>> 南容读《诗经》,读到一句: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白玉有瑕,还能磨掉;言语有瑕,就没办法补救了。
1.49. 学习即模仿。师友是贤德之本,择友是学习关键
>> 这是儒家的学习学,反反复复历代儒者都这样讲,如曾国藩言,学习最重要是两件事,读书与交友,读圣贤书,交良师益友,交诤友,能相互鼓励,相互批评,相互指出不足,这样才能进步。
1.50. 没有一点点私心杂念,没有一刻停息,才叫作仁
>> 张居正注解说,仁啊,是纯乎天理,没有一点点私心杂念,没有一刻停息,才叫作仁。所以谁敢说自己仁呢?只能警醒努力,事事趋近,不可说自己达到了。
1.51. 自知之明与自屈之量
>> 不服别人,是罪。因为你只有服气、仰慕,才能学习,才能见贤思齐,才能进步。谁都不服,就止步于此了。
1.52. 原则本身就是我们的最大利益
>> 原则本身就是我们的最大利益、全部利益。
1.53. 学习一是要信服,不服老师你就别学;二是不要急于学「新东西」
>>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 我们好像看见子路在那儿捂着耳朵: 「您别说!您别说!我上一条还没来得及做到呢!」这就是学习的本质,就是知行合一。如果你没有做到,学他来干吗呢!我们读书学习,要字字句句切己体察,放自己身上琢磨,放具体事上研习,这才叫学而习之,才能真正把道理琢磨透,把本事学到手,用到具体事情上,进步在自己身上。
>> 如果你没有做到,学他来干吗呢!我们读书学习,要字字句句切己体察,放自己身上琢磨,放具体事上研习,这才叫学而习之,才能真正把道理琢磨透,把本事学到手,用到具体事情上,进步在自己身上。
1.54. 子产的四条君子之道,也是领导力之道
>> 子谓子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 一是「行己也恭」。恭谨持己,有善不矜,推贤让能,自居谦退。二是「事上也敬」。恭敬地事奉君上,内修国政,外睦诸侯,小心谨慎,始终恭敬、谨慎、不懈怠。三是「养民也惠」。教养人民有恩惠。子产养民,于民有利之事必为之兴,于民有害之事必为之除,件件都为人民留心,而有厚下之深恩。四是「使民也义」。役使民众,有规矩,有法度,合乎时宜。
1.55. 和朋友相处之道: 不管多熟,始终对对方保持尊敬
子曰: 「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1.56. 所有祭天祭地祭祖宗,都是政治活动,不是迷信活动
过节亦如此,有时仪式感还是挺重要的,没有仪式感的节日也可以作为家人朋友小聚的缘由。
很多人以为古人迷信。其实完全不是,儒家就完全不迷信,官方也从来不迷信,所有祭天祭地祭祖宗,都是政治活动,不是迷信活动。
1.57. 「三思而后行」,原意是不要想太多
不要想太多,两次就够了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 「再,斯可矣。」
1.58. 好学的四条标准: 志有定向,知行合一,日日不断之功,温故而知新
Mark: 需日日温习的一节
好学的四条标准: 志有定向,知行合一,日日不断之功,温故而知新
就是《大学》里说的「止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就是志有定向,知道自己是干吗的,行事就有边界,止于那个边界,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不会浮躁,不会被机会所诱惑,才能潜心做自己的学问。若是没有志向,只想成为「成功人士」,便会为机会驱使,觉得这也可能成功,那也可能成功,没有边界,不能专注于一个方向。孔子就志有定向,前面说的「老者安之,朋友行之,少者怀之」,他的志向,就是要用他的思想教化天下。他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希望得到一国之君的任用,施展他的抱负。
如果是讲人的本事,我有没有这本事;如果是讲人的毛病,我有没有这毛病。这就叫切己体察。
1.59. 可以放松别人,不能放松自己
居敬而行简
想要相互改造的两人😂
孔子的弟子们不高兴,说这样的人,老师您去见他干啥?孔子说: 「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这个人啊,品质很好!就是没有礼仪修养,我想帮助他提高啊!孔子走了,那边厢,子桑伯子的弟子们也很不爽,问老师: 这酸老头,您接见他干啥?子桑伯子说: 「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这人不错!就是规矩太多!我想帮他修理修理!
1.60. 不迁怒,别把气撒在别人身上
不迁怒,不贰过。
学习,不是学知识,而是学「学习学」,学性情之学,学正心养性,学习怎么学习、怎么进步、怎么巩固、怎么持续改善,这才是真好学、真会学。所以孔门七十二贤,孔子认为只有颜回够得上好学的标准。其他的人,就算他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鸡鸣则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刻苦到令人发指,在好学这件事上,也没入门。
1.61. 君子儒与小人儒。学问也分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
如王阳明第一次科举落榜,他说: 「我不以不及第为耻,我以不及第而动心为耻。」社会承认与否,都不动心,王阳明就是君子儒了。
1.62. 君子可以装小人,小人不能装君子
自掩其功,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厚道。你说你是殿后英雄,那跑前面的不都成了怕死鬼了? 也不是那么回事吧,撤退总有人殿后,这回是你,下回可能是别人,也不能都争着殿后呀!
1.63. 人生即学习,学习是人生的全部目的
跑步有七年了吧,头几年可能需要毅力,前年冬天时准备和之前一样暂停等到不冷了再跑,结果停了一两周吧,总会想起跑步,没忍住又去跑了。自此,冬天跑过(深圳冬天最低也没几天能接近零度😀),雨天跑过(中途下雨继续跑,不是下雨了还出去跑)。有人问我周末做什么?是看书吗?我说每天都看。跑步吗?不一定每周末都跑,没特殊情况每周都跑两三次。
毅力,是不想学习的人发明的词。乐之者根本不知道「毅力」是什么。
1.64. 儒家的「劳资关系」,就是劳动模范和最佳雇主的关系
对人一块一,对物九毛九
1.65. 儒家的山水文化和精神
子贡问曰: 「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 「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1.66. 孔子说,宣扬舍己救人,就是愚弄人
因为学习的标准是知行合一,知识你可以都学,行动却只能选择一个。
1.67. 中庸不是平庸,而是恰到好处
中庸身材⇆魔鬼身材
我喜欢用那女子的身材来讲中庸。形容说这女子——多一分则太肥,少一分则太瘦——这就是中庸的身材了。所以中庸身材,不是中等身材,是魔鬼身材!以这个标准看,谁还敢说自己中吗?把「中」的标准用来要求自己呢。
如何保持魔鬼身材😂
或者说吃饭,说七分饱,就七分饱,这才能保持中庸身材嘛。如果有一顿吃了十分饱,不中!
听到不好的,他就隐而不扬,听到好的意见,他就大大发挥。
1.68. 述而不作,是思想认识,是学习态度,也是创意方法
子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毕加索说: 「优秀的艺术家模仿,伟大的艺术家剽窃。」奥格威说: 「Search the world and steal the best。」「到全世界去搜寻,把最好的偷来。」述而不作,重新发明,就是创意方法论。
1.69. 学习的三大标准: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认真去想,认真去做,每一个字都深不可测。
1.70. 为善去恶的关键,在于不反复、不再犯
德必修而后成,学必讲而后明,闻义而徙。
1.71. 孔子理想中的人才需具备的四条素质
各种焦虑不安的根源都是没志向。有志向,就止定静安虑得了。
能有志于道,有使命感;对自己有道德标准要求;有仁心,能爱人悯物;有一技之长,能贡献于社会,自立自强;这四条,就是做人做事的标准了。
1.72. 学会放弃
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 「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要学会放弃。跟做生意一样,人人都想推销,但上赶的不是买卖。也有的人不推销,你给我机会,我谢谢你,为你效劳;不给机会,我不纠缠你,马上放弃。有了这种态度,反而能专注于自己的价值,提高自己,等待下一次机会。因为我们的问题都不在于没机会,而在于自己不够优秀。所以要把时间首先投资于自修,而不是推销。
孔子对机会也是很积极的,也能放弃一些不太紧要的原则——比如去卫国见南子。但是,当他发现在卫国并不能实行他的道的时候,他马上就放弃,走了,六万斗的俸禄也不要了。
1.73. 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天道酬勤,这是可求
目前离「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还有点远,到最后一天也不一定能做到,但当前认可这是修炼必经之路。
有没有,是命,追求什么,是道。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如果强求,不是自取其辱,就是自取其祸。
1.74. 得道之人
我们常说改变命运。你想改变命运,心理就难免失衡,也可能不择手段。孔子接受命运,但接受命运并非不努力,而是努力追求道,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程颐注解说,孔子乐的不是疏食凉水,而是疏食凉水,也不能改变他的乐。又说: 「须知所乐者何事。」你得知道到底什么事能让自己快乐。
程颐注解说,孔子乐的不是疏食凉水,而是疏食凉水,也不能改变他的乐。
颐注解说,孔子乐的不是疏食凉水,而是疏食凉水,也不能改变他的乐。又说: 「须知所乐者何事。」你得知道到底什么事能让自己快乐。
所以这「得道」的追求,追求的都是过程,而不是结果。首先是立志,志有定向,有方向,有边界,然后前进,努力!在过程上努力,在每一时每一事坚持原则,之后能接受任何结果。
1.75. 读书、写作、朗诵,是学习的三大功夫
读书、写作、朗诵,是学习的三大功夫。如果只是拿本书在看,功效很低,因为你没写笔记,没朗诵,根本没什么收获,损失了80%,自己还不知道。一定要多写,写作推动思考,也提高思考标准,你没理解那么深,一写,就越写越深。你没理解那么全,一写,就越写越全。朗诵学问也很大,朗诵别人写的东西,是将自己投入进去,理解、体验和记忆。朗诵自己写的东西,就是检查和修改,不朗诵,改不好!
1.76. 历史是很不可靠的,就算是一手,也不可靠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子曰: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1.77. 孔子唱歌的故事: 学习之道,取人之长也
详味之,详细体味,读《论语》一定要慢,最好一天只读一句,详细体味,我有这意识吗?我做到了吗?
1.78. 儒家的不焦虑之道——志向、使命与无我
君子做事,一是循理而行,做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没什么好纠结的。二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安于自己眼下所处的地位,守得住自己的职责。三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怨天,不尤人,有问题在自己身上找。
德鲁克说过: 「战略不是研究我们未来做什么,而是研究我们今天做什么才有未来。」
不寻常的事不是找来的,而是在寻常的事上,付出不寻常的努力而得来的。
你不要心中戚戚老想去找未来的灵感,当你坦坦荡荡扎扎实实做好每一天每一件事,灵感会从对面走来。
只有向自己的内心,问自己的使命,我心光明,一切自足,坦坦荡荡。
使命带来无我!因为使命是为社会,为他人,稻盛和夫讲的利他。一心在使命上,就不去纠结自己了,无我了,无我一身轻。
德鲁克说,关于未来,只有两条是我可以确定的: 「第一,未来是不可知的;第二,肯定和我们的预测不一样。」对照一下你自己,你今天的状况,十年二十年前你预测得到吗?所以操心未来,并没有什么用。不如踏实现在。有人会说,你看诺基亚、柯达。我愿意用中欧上课时一位法国教授的回答: 「C'est la vie。」这就是生活,总有人会失败,我们最终都将以失败结束。
1.79. 对朋友关系的重视,是儒家一大特色
礼,礼节;节,节制;以礼节之。
子曰: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1.80. 儒家思想,很大程度是讲领导力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1.81. 君子才智超群,却不在人前逞能,而是始终看着别人有本事!
曾子曰: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1.82. 使命是永恒的,没有终点的
伊尹说: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一想到天下还有百姓没有得到尧舜之治那样的恩泽的,就好像他们是被我推进沟里去的一样,都是我的责任!这就是以天下为己任,自任以天下之重。
你在家里,在公司,在中国,在世界,每看到一件不平的事、不妥的事、不善的事,都认为是我的责任!这就是仁,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就是重任。
所以什么叫使命呢?使命是一个职责,永远没有终点的才叫使命,说这事已经完成了,使命结束了,那就不叫使命。使命是永恒的,没有终点的,「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只有到你死的那一天,你才能放下。
1.83. 君子该如何与小人相处: 不可嫉恶如仇
不可嫉恶如仇,泛爱众而亲仁
君子小人,本来人人都有君子的一面,也有小人的一面。我们通常都假定自己是君子,别人是小人。就算如此,不过或许是你君子的一面多些,他小人的一面多些。我们对自己,对任何人,首先是体现自己君子的一面,然后是激励对方君子的一面,不要把别人往坏处推。你当他是君子,他君子的一面就转向你。你当他是小人,他还要展现恶人,要你好看!
1.84. 骄傲的反面,不仅是简单的谦虚,而是善与人同,与人为善
张居正讲解说: 骄是「以人皆不能,而夸己独能」的意思;吝是「但欲己有是能,而不欲人之皆能」的意思。
与人为善
舜帝的伟大,在于善与人同,善于跟别人一样,照着别人的学,照着别人的好方法去做。舍己从人,一看自己的方法不如别人的,马上抛弃自己的,乐取于人以为善。
「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1.85. 学习,是为己不为人,谋道不谋食
人们为什么不能成功,就是在「我如何能成功,如何能更成功」上面想得太多;在「我到底能干点啥,我到底对社会有什么用」上面想得太少。
1.86.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和我的七条读书方法
电子书更易屯而不读,选书也不够慎重。优先对不可不读下手,尽量不入可读可不读之书。
不要轻易去读一本书,慎重选择阅读对象。因为当你要这样认真去读的时候,你的读书任务就非常地繁重,那就不能轻易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可读可不读的书上。所以我也养成一个习惯,尽量少买书,一定是马上要读才买,即使决定买,但不是马上排得上时间,也等要读的时候再买,这样免得家里满面墙都是书,却大部分没读过,有一种自欺欺人的糟糕感觉。
1.87. 仪式就是精神,仪式就是态度,仪式就是本质
为什么麻冕的事可以妥协,行礼的事不妥协呢?因为麻冕得靠别人做,都不用麻冕,就没人做了,时间长了,或许都没人会做了,一个人,坚持不了。行礼呢,不靠别人,自己坚持就行!
1.88. 四种坏心态,人所常有,圣人绝无
子绝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朋友可以帮你,但你不能指望朋友。我们常说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的心从哪里来呢? 就从零期望来!因为你对他人零期望,所以他对你做任何一点点好事,都大于零,你都能感恩。
1.89. 圣人多能干粗活,因为他不会认为什么活不该我干,而是干什么都能干好
他不会认为什么活不该我干,而是干什么都能干好!
1.90. 神话传说,意义不在于事实,而在于象征
孔子的理想社会,意义不在于实现,而在于设定了一个标准。这些象征和标准,为人们创造了一种共同价值观的连接,使人类成为人类,社会成为社会。
我们修身齐家,用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到了吗?都没做到,只有最不坏的人,没有最好的人。
那个最好的标准,就像山一样在那里,召唤每一个人去攀登。
1.91. 所谓坚持,不是确信坚持就是胜利,而是有使命驱使,志向支持,且能接受任何结果
不巴望胜利,难!虽未覆一篑,吾往矣。
君子有志,小人有愿。君子的志向比愿望重要,他不太去巴望能不能如愿,而是坚定立志于这前进的方向。小人老纠结于能不能实现愿望,老怀疑现在的路子行不行,要换一条新路,所以半途而废。说「坚持就是胜利」的人,都不懂得坚持,因为他巴望胜利。真正能坚持的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能安然接受任何结果。
用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论来说,凡是没有照做的,都不是真懂的,只是知道有这说法而已,他并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
1.92. 最快的进步,就是只进不退,把每一天每一点进步都保持住
最高的效率,就是不返工,最快的进步,就是只进不退,把每一天每一点进步都保持住。
1.93. 要重视别人的话,善于用别人的话来规正自己
我们再温习普鲁士战略家克劳塞维茨的话: 「批评的意见不管多么荒谬,至少也提供给我们一个别人看问题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