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论语·原文

Table of Contents

author
华杉

1. 泰伯第八

1.1. 喜欢对别人的工作发表意见, 是一种浅薄的表现

1.1.1. 原文

子曰: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

1.1.2. 华杉详解

这句话, 朱熹注里只引了程颐的一句话解读: 「不在其位, 则不任其事也, 若君大夫问而告者则有矣. 」不在那个位置, 就没有承担那事的责任. 但是, 如果对方问我意见, 我还是可以告诉他的.

看来, 朱熹是把这句话轻轻放过了, 他自己一句话没说. 程颐呢, 也不太甘心接受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他补充说, 如果对方问我, 我还是可以告诉他的. 孔子这句话, 大家不太好接受. 因为人人都想谋政, 都认为自己懂得多, 就算孔子他老人家自己, 大部分时间也不在其位, 而终身都在谋天下之政.

所以这句话呢, 有他的语境和所指的范围. 弟子们只记录了这孤零零的一句话, 后学就只能自己去体会.

张居正把他解为君子自处之道, 约束自己. 凡人有职位, 就有责任, 就要有谋有为. 你若不在那职位, 没有承担那责任, 你就不要去议论别人该怎么做, 那是对别人的侵犯.

我们的价值观, 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吗? 我们不是身无分文, 就心忧天下吗? 我们读书的时候, 不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吗? 怎么就都不管呢? 张居正说, 我们学习, 是为了经世济国, 匹夫而怀天下之忧, 穷居而抱当世之虑, 我们都忧国忧民, 很多事看不下去! 但是, 「潜心讲究, 则为豫养; 非分干涉, 则为出位. 豫养者待用于不穷, 出位者轻冒以取咎」, 我等待天时, 有那位置, 我就经天纬地, 精力、智慧, 无穷无尽. 没有那位置, 我怀才而终, 一言不发, 一事不行, 也安心无憾. 出位者呢, 轻冒以取咎, 就容易有咎由自取之祸.

其实我们从今天的中国就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上面两种风格的区别和结果.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再往前看, 你在哪个位, 就要谋哪个位的政. 《中庸》说: 「君子素其位而行, 不愿乎其外. 」你自己的稀饭都没有吹凉, 不要去吹别人的汤圆. 自己的事没干好, 不要去对别人指手画脚.

对别人的事, 要有尊重和敬畏, 因为你不在那个位置, 你是站在外面看. 站在外面看, 和在其位, 任其事, 担其责, 是两码事. 所以你说的不是不一定对, 而是多半都不对, 基本上属于边都不沾.

术业有专攻. 我们开会讨论问题, 当有人既不懂我的专业, 又没承担我的责任, 但是在不专业的会议主持者的鼓励下, 对我的工作大放厥词的时候, 我们也很烦! 因为他说的离题万里, 狗屁不通, 却能对我的工作造成干扰和影响, 他说完拍拍屁股走了, 给我留下一大堆麻烦.

这个体会很多人都有吧? 有, 就知道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别人谈别人工作的时候, 你少发表意见, 至少, 不要公开发表意见.

德鲁克讲过这个问题: 「高层管理人员最好明智地提醒自己, 对于不是由自己主要负责的事务, 不要公开地发表意见. 」

喜欢对别人的工作发表意见, 是一种浅薄的表现. 你若在自己的专业上钻研得很深, 你就懂得敬畏别人的专业, 因为专业专业, 是深不可测. 你若自己马虎浅薄, 你的工作谁都能干, 你就会以为别人的工作你也会干.

2. 阳货第十七

2.1. 怨气比毒气还可怕, 人在毒气室里, 是窒息而死; 在怨气室里, 是生不如死

2.1.1. 原文

子路曰: 「君子尚勇乎? 」子曰: 「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

2.1.2. 华杉详解

子路问孔子: 「君子崇尚勇敢吗? 」

孔子说: 「君子崇尚的是义, 义所当为则必为, 刀山火海也不避; 义所不当为则必不为, 万钟千驷也不被诱惑; 这才是天下之大勇. 如果只是逞血气之勇, 没有义的裁度权衡, 若是在上位的君子, 就会犯上作乱; 若是在下位的小人, 就会夺杀为盗. 」

什么是勇敢? 《礼记·聘义》下了明确的定义:

有行之谓有义, 有义之谓勇敢. 故所贵于勇敢者, 贵其能以立义也; 所贵于立义者, 贵其有行也; 所贵于有行者, 贵其行礼也. 故所贵于勇敢者, 贵其敢行礼义也. 故勇敢强有力者, 天下无事则用之于礼义, 天下有事则用之于战胜. 用之于战胜则无敌, 用之于礼义则顺治. 外无敌, 内顺治, 此之谓盛德. 故圣王之贵勇敢、强有力如此也. 勇敢、强有力而不用之于礼义、战胜, 而用之于争斗, 则谓之乱人. 刑罚行于国, 所诛者乱人也. 如此, 则民顺治而国安也.

2.1.3. 原文

子贡曰: 「君子亦有恶乎? 」

子曰: 「有恶. 恶称人之恶者, 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恶勇而无礼者, 恶果敢而窒者. 」

曰: 「赐也亦有恶乎? 」

「恶徼(jiǎo)以为知者, 恶不孙以为勇者, 恶讦以为直者. 」

2.1.4. 华杉详解

子贡问老师: 「君子也有他厌恶的人吗? 」

孔子说, 有啊! 当然有! 以下四种人, 是君子所厌恶的:

第一种, 是专门喜欢扬人之恶, 说别人这样不对、那样不好的, 没有仁厚之意.

这第一种, 就一竿子把我们大家都打着了, 俗话说, 谁在人后不说人, 我们都太喜欢说别人坏话了. 脱口而出, 除了脏话, 就是说别人坏话, 严以律人, 宽以待己, 说别人的不是, 几乎成了一种「养生之道」, 这样不好, 自己要认识到, 注意克制, 别说别人坏话.

第二种, 是在下位, 老是说上级坏话的.

噢, 又是说坏话. 为什么不能在背后说上级坏话呢? 因为你在人家手下做事, 就要有忠敬之心, 要么你就走, 别在那儿干. 既然要干, 就要忠敬. 什么是忠呢, 领导有错误, 你的责任就是当面给他指出来. 有人说怕领导, 不敢说. 怕的是领导吗? 非也! 怕的是失去自己的利禄. 如果不怕失去利禄, 为了道义, 「有行之谓有义, 有义之谓勇敢. 故所贵于勇敢者, 贵其能以立义也; 所贵于立义者, 贵其有行也; 所贵于有行者, 贵其行礼也. 故所贵于勇敢者, 贵其敢行礼义也」. 那我该说什么就说什么. 能当面说, 就不用背后说. 当面说是忠, 背后不说是敬, 这就是忠敬.

第三种, 是强梁之人, 好勇斗狠, 不知礼让, 以至于犯上作乱的.

第四种, 是执拗之人, 临事果敢, 率意妄为, 往往窒塞不通的.

这四种, 就是君子所厌恶的人.

孔子接着反问子贡: 「子贡啊, 那你也有厌恶的人吗? 」

子贡说: 「有! 我厌恶三种人. 」

第一种, 是「徼以为知者」. 「徼」, 是抄袭, 别人的话, 你学习没问题, 引用也没问题, 你把他抄过来, 但抄过来的时候, 把别人的名字抹去, 说成是你说的, 假装是你的智慧, 这就是徼以为知者, 是子贡最厌恶的第一种人.

这样的人, 今天也比比皆是啊, 在微博微信上, 得一善言, 把人家的名字抹去, 假装是自己说的, 去欺世盗名, 就是徼以为知的人. 徼以为知的人, 也是前面批评过的「道听而途说」的人, 路上听来的, 没有默记在心、践行于身, 马上在路上就说出去给别人听了, 目的是虚荣, 是让别人认为他有智慧.

第二种, 是「不孙(逊)以为勇者」. 刚愎之人, 对人对事都不知敬畏, 盛气凌人, 恃才傲物, 而且多半是根本无才可恃, 他也凌然傲人傲物, 也不知道那傲的本钱在哪儿, 自以为勇敢.

第三种, 是专好攻讦人的隐私, 而自以为是直肠子. 这是偏急之人, 本无正直之心, 就是恶人.

张居正说, 综观孔子、子贡所厌恶的七种人, 他们的角度虽有不同, 但总的说来, 提倡的是忠顺浑厚, 厌恶的是轻薄强凌.

2.1.5. 原文

子曰: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近之则不孙, 远之则怨. 」

2.1.6. 华杉详解

好吧, 孔子这一句话, 把天下女子全得罪了. 我们来看看他说什么, 他要说的是什么.

孔子说, 女人和小人是最难和他们相处的了. 你和他(她)亲近呢, 他(她)就会无礼; 你和他(她)疏远呢, 他就会生怨气.

学习要切己体察, 我们要看看自己有没有这毛病, 不要以为在说女子与小人, 就和我没关系, 不是说我.

亲近之后就无礼, 这个毛病我们很容易有. 和在上位的人, 亲近之后, 就放松了, 就不注意保持距离, 不注意遵守礼仪, 这样下去, 人家就不舒服了, 就容易被疏远.

我们实际生活中可能有这样的经验, 我们和某个大人物坐在一起, 比如吃饭, 席间呢, 可能有一个他的发小. 我们对这个大人物呢, 很尊敬, 某总某领导的, 叫得很有礼. 这位发小呢, 他就刻意亲热地叫领导的小名, 显示他和尊者的关系, 和我们不同. 这就是近之则不逊的小人了.

这种毛病我们每个人都容易有, 因为虚荣啊!

许攸就是这么死的.

官渡之战, 许攸夜投曹营, 给曹操提供了关键情报, 并献上偷袭乌巢之计, 为曹操获胜立下第一大功. 但是, 因为他和曹操是发小, 人前人后老是叫曹操的小名阿瞒. 其他将士越是尊敬曹丞相, 把丞相当神一样敬畏, 他就越是亲昵不逊, 显出自己和大家不同, 最终触怒了曹操被杀.

这许攸, 就是近之则不逊, 难养了.

近之则不逊的人, 必然远之则怨. 稍微疏远一点, 怨气腾腾, 比杀气还厉害. 所谓近之则不足, 远之则怨无已. 而怨气, 确实是女人的天性. 女人要修身齐家, 首先就要修怨气. 怨气让人窒息, 一个房间里, 如果有一个人的怨气, 就比毒气室还可怕, 人在毒气室里, 是窒息而死; 在怨气室里, 是生不如死.

2.1.7. 原文

子曰: 「年四十而见恶焉, 其终也已. 」

2.1.8. 华杉详解

孔子说, 一个人如果到了四十岁, 还让人厌恶, 这辈子也就算是完了. 因为四十岁, 是人的黄金年龄, 张居正说, 是人「成德之时」, 你的文治武功, 道德文章, 该成熟了. 这时候还让人厌恶, 后半辈子也不好指望了.

孔子用这句话, 总结了前面三段关于厌恶什么人的讨论.

3. 微子第十八

3.1. 孟子的四种圣人论, 和孔子的无可无不可, 就是无我

3.1.1. 原文

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 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 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 子路行以告. 子曰: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 不可废也; 君臣之义, 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 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 已知之矣. 」

3.1.2. 华杉详解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 却远远落在了后面, 路上遇见一个老人, 用拐杖担着锄草的工具. 蓧(diào), 是古代一种竹编的耘田农具. 子路就问: 「老人家, 您看见我的老师没有? 」

老人说: 「我看你四体不勤, 四肢不劳动, 五谷不分, 稻、黍、稷、麦、菽都分辨不清, 谁知道是哪个老师把你教出来的呀? 」说完, 把拐杖立起来, 拿着蓧在田间耘草, 不再搭理子路.

子路一听, 知道遇见贤人, 肃然起敬, 拱手而立, 就在田边伺候着. 老人一看, 孺子可教, 确实是老师教得不错! 对他有了好感, 说: 「天色也不早了, 你又找不到老师, 今晚就住在我家吧, 明天再往前赶. 」带子路回家, 杀了一只鸡, 又煮黍米饭招待子路. 又把两个儿子叫出来, 和子路相见. 「黍」, 是黄米, 比当时的主食小米产量更小、更珍贵. 所以老人家对子路的招待是相当好的了.

第二天, 子路赶上老师, 跟他讲了老人的事. 孔子一听, 说, 这是隐士啊, 你今天回去, 给我带几句话去说给他听.

子路赶回去, 老人却不在家. 或者像前面的接舆一样, 知道你要回来有话说, 知道你要说啥, 知道跟你说不到一块儿, 就故意避开你, 不听你说了.

老人不在家, 子路没办法, 就把师父的话, 说给在家的两个儿子听: 「不出来做官, 是不对的. 这人之大伦有五: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您一家人在一起, 可见父子有亲, 我到您家来, 您让两位兄弟和我相见, 可见您也知道, 长幼有序. 这父子长幼之义, 您都知道不可废弃, 为什么君臣之义, 就可以废弃呢? 您觉得隐居是洁身自好, 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大义. 君子做官, 是行君臣大义, 至于世道衰败, 明君难遇, 我的主张, 难以实现, 这些, 我早就知道了.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正是我的大义啊! 」

前面几位隐士, 接舆、长沮、桀溺、丈人, 都是明哲保身, 唯有孔子, 勇往直前, 虽然两千多年后, 他的理想还是没有实现, 但正因为他的失败, 给世人留下了宗教般的精神财富.

3.1.3. 原文

逸民: 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子曰: 「不降其志, 不辱其身, 伯夷、叔齐与! 」谓: 「柳下惠、少连, 降志辱身矣, 言中伦, 行中虑, 其斯而已矣. 」谓: 「虞仲、夷逸, 隐居放言, 身中清, 废中权. 」「我则异于是, 无可无不可. 」

3.1.4. 华杉详解

「逸民」, 是隐逸高尚的人. 这里, 孔子评价了七个逸民: 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伯夷、叔齐的故事, 前面讲过多次了, 孔子说他俩是不降其志, 不辱其身, 不降低自己的志向, 不辱没自己的身份, 是完全不妥协的. 以至于饿死, 也不降志辱身.

柳下惠和少连呢, 是能妥协的, 能降志辱身. 柳下惠三次被罢黜, 他也不在乎, 召之即来, 挥之即去, 但是, 他不放弃自己做事的原则, 我来, 就按我的原则来, 不按我的原则, 我就去. 所以孔子说他出言必合乎伦理, 行事必考虑恰当. 但是, 也不过如此吧! 少连的事迹不太清楚, 只在《礼记·杂记》中出现过, 孔子说: 「少连、大连善居丧, 三日不怠, 三月不解, 期悲哀, 三年忧. 东夷之子也. 」

虞仲和夷逸呢, 隐居放言, 隐居起来, 自然行不必中其虑, 怎么做都行; 言不必中其伦, 说什么也无所谓. 隐居, 独善其身, 其然身中清, 身体合乎清廉; 废中权, 废弃自己, 也是他们的一种权衡.

虞仲和夷逸的事迹, 不太清楚. 有人说虞仲就是吴泰伯的弟弟仲雍, 那是牵强附会, 没有证据. 我们就不管他们是谁了, 隐居自废, 无言无行, 后人都不知道他什么来头, 这更符合他们的形象吧.

孔子接着说自己: 「我呀, 我跟他们都不一样, 我是无可无不可, 没有什么可以, 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

从前面遇到四位无名隐士, 接舆、长沮、桀溺、丈人; 孔子再列举七位先贤逸民, 做了一个总结; 也表明自己心迹, 他们对世道的态度我懂, 但是我跟他们不一样, 我是无可无不可.

孔子的无可无不可, 什么意思呢? 孔子没往下说, 不过, 孟子有一个评述: 「伯夷, 圣之清者也; 伊尹, 圣之任者也; 柳下惠, 圣之和者也; 孔子, 圣之时者也. 」这是孟子的四种圣人论.

伯夷是圣之清者, 一点也不妥协, 既不同流合污, 也不和光同尘, 都快赶上不共戴天了, 所以饿死也不食周粟.

伊尹是圣之任者, 以天下为己任, 并且担起了这个责任. 孟子说他, 一想到天下还有一个人没有得到尧舜之道的德泽, 就好像是自己把他推进沟里的一样, 一定要把他救出来, 就是这么强的责任心!

柳下惠是圣之和者, 「和」, 就是和光同尘. 不辞小官, 进不隐贤, 有一点小机会, 就做一点小贡献; 退而不怨, 不给我机会, 我自己回家待着, 有机会还来!

孔子呢, 周游天下, 颠沛流离, 到处找机会, 可以快点走, 也可以慢点走, 可以待下来就待下来, 待的时间可以长, 也可以短, 可以做官, 也可以不做官, 无可无不可, 咋的都行, 这就是圣之时者.

孔子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我觉得, 是一种「无我」的状态, 并不要非留一个什么样的声名在身后, 你说我是圣人也行, 你说我是丧家犬也无所谓. 就像他说的, 断绝「意必固我」四种心: 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无臆测心, 无期必心, 无固执心, 无自我心.

这就是无可无不可.

3.2. 忠厚的领导者, 首先会照顾自己的亲属; 然后用好手下每个人; 第三他念旧; 第四, 对

人不求全责备

3.2.1. 原文

大师挚适齐, 亚饭干适楚, 三饭缭适蔡, 四饭缺适秦. 鼓方叔入于河, 播鼗武入于汉, 少师阳、击磬襄, 入于海.

3.2.2. 华杉详解

这里记载鲁哀公时, 礼崩乐坏, 鲁国乐官们纷纷都散了.

太师挚, 是乐官之长. 后面的亚饭、三饭、四饭, 都是乐官的官职, 《白虎通·礼乐篇》记载, 王者吃饭都要奏乐, 为什么要奏乐呢, 是表示乐食天下太平, 四海富饶. 天子是至尊, 非功不食, 非听不饱. 肚子要吃饱, 耳朵也要听饱. 天子一天吃四顿饭, 寓意有四方之物, 四时之功, 平居中央, 制御四方. 太师、亚饭、三饭、四饭, 就是四顿饭负责的乐官了.

鲁国是周公的后代, 因为周公安邦定国的盖世功勋, 成王特赐可奏天子之乐. 所以鲁国有四饭的规制. 但到了鲁哀公时, 规矩都坏了, 乐也奏不起来, 人心散了, 队伍也散了. 太师挚去了齐国, 亚饭乐官干去了楚国, 三饭乐官缭去了楚国, 四饭乐官缺去了秦国. 打鼓的方叔去了黄河之滨隐居. 「播鼗(táo)」, 「播」是摇, 「鼗」是长柄摇鼓, 两旁系有小槌. 掌「鼗」的乐官武去了汉水. 少师, 是太师的助手, 少师阳, 和击磬的襄, 则浮海住到海岛上去了.

3.2.3. 原文

周公谓鲁公曰: 「君子不施其亲, 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故旧无大故, 则不弃也. 无求备于一人. 」

3.2.4. 华杉详解

鲁公, 是周公的儿子伯禽. 周公封在鲁, 按理周公是第一任鲁公. 但是周公当时在朝廷执政, 就派伯禽就国, 所以周公仍是周公, 伯禽做了第一任鲁公. 伯禽临行前, 周公教导他治国之道, 说立国以忠厚为本, 怎么个忠厚呢, 首先亲亲, 是对自己的亲人忠厚, 君子不施其亲, 这里「施」就是弛, 废弛的意思, 君子不会疏远废弃他的亲属, 首先是对自己的亲人好, 让他们富足, 让他们尊贵.

然后是任贤, 「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以, 就是用, 不要让大臣抱怨自己得不到任用. 要给机会, 长时间用, 让每个人发挥出来.

第三是录旧, 跟你时间长的人, 只要没有什么大的过错, 尽量用他们. 老一辈去世了, 他们的子孙, 有才干的, 让他做官, 没才干的, 也有相应待遇, 都照顾好.

第四是用人, 用人不要求全责备, 人才各有短长, 要因才施用, 如果要个个都是全才, 那你用才之路就狭窄了.

总结: 忠厚的领导者, 首先会照顾自己的亲属; 然后能让手下每个人都得到任用; 第三呢, 他念旧, 对旧人, 只要没有大错, 都不会废弃; 第四, 对人不求全责备, 用其长, 不责其短.

3.2.5. 原文

周有八士: 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3.2.6. 华杉详解

周朝有八个贤士: 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这八位是什么人, 已不可考, 不知道了.

以上几章, 从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 隐居不仕; 又列举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逸民七人; 念叨鲁国散失的乐官; 追思周朝八士; 世道在人, 世衰而倍加思人, 没有人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