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read a book seriously?
Table of Contents
- link
- Methods
- link
- Learn to read
1. How to read a book seriously?
1.1. Start-Outline 绘制大纲
1.1.1. C-(n) S-tab
: C-2 S-tab
1.1.2. S-tab
or C-u tab
1.1.3. 纸笔绘制
1.1.4. toc
1.2. 过程控制
1.2.1. Clock-in and Clock-out
1.2.2. 随手建立 todo
1.2.3. 提出问题
1.3. 阅读管理
评注设置标签的作用:
- 分类记录,不然写得评注很多,复盘回顾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
- 从自己的角度,将文章重新格式化,正文的目录是作者的结构,标签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构建。
- 为二读,三读提供结构化的线索。
1.3.1. 短评
不分类标签,读到哪里,有想法立即写下来。待到二读、三读的时候再适当将短评内容归类。
1.3.2. 洞见
读着读着,对作者的阐述发生共鸣。或者比「绘制大纲」阶段中「编造」的内容阐述的精彩。又或者在胸中困顿许久没想明白的点,在此处豁然开朗。
1.3.3. 拍案
「拍案」是「洞见」的升级,给感情发挥的空间,没有规则,就是突然醍醐灌顶,拍案叫绝。
小结:从短评,洞见,到拍案,都是自己的思路,后面的「得到」标签标注知识点。
1.3.4. 得到
1.3.4.1. 得到-概念
标注文中新阐述的概念。
1.3.4.2. 得到-语法
标注语言的语法。
1.3.4.3. 得到-八股
从文章中学习到的行文技巧,起承转合,类比比喻等等。八股文有着严谨的起承转合结构。
1.3.4.4. 得到:
新的知识点,没想好归类,直接用得到,可用于搜索。
1.3.4.5. 总结标签:
最好每一节都有一个总结。
1.3.4.6. 词汇:
1.3.4.6.1. 词汇 关键字
1.3.4.6.2. 应用 vocabulary
标注单词
搜索时 ~.*~
1.3.4.7. 阅读管理小结:
- 短评,基础的原材料标签,有启发有想法随时记录下来,作为后续分类的基础;
- 洞见,有共鸣,有豁然开朗的地方;
- 拍案,醍醐灌顶,想高呼几声的地方;
- 得到,知识点;
- 总结;
- 词汇;
- 关联与应用放到相应的标签后面。
1.4. 评论区
我自己也有书单,也发现书单膨胀,这似乎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我觉得克服这个问题的办法是设定一些规则,比如一定时期书单量小于某个量,一旦想超越,必须剔除一部分。搜集书单,不是坏事,因为能借助时间的力量,帮助我筛选出来,我真正喜欢什么。
1.5. 输出
从熊逸领读《资治通鉴》开始,打造自己的阅读系统,第一步思考初始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