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送王缄
- author
-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 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 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 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 何处是吾乡.
结尾二句「此身如传舍, 何处是吾乡」, 坡公固已透出矣. 苦水曰: 不然, 人有丧其爱子者, 既哭之痛, 不能自堪, 遂引石孝友《西江月》词句, 指其子之棺而詈之曰: 「譬似当初没你. 」常人闻之, 或谓其彻悟, 识者闻之, 以为悲痛之极致也. 此词结尾二句与此正同. 若能于此悟入, 心死一番, 或有彻悟之时. 遂谓此为是, 未见其可也.
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在一起, 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 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不能自已的情状, 下片写送别的情怀及内心的自我排遣. 开头两句「忘却成都来十载, 因君未免思量」, 写的是作者十年来对亡妻的彻骨相思. 苏东坡爱妻王弗自至和元年嫁到苏家以後, 一直很细心地照顾着丈夫的生活. 东坡於婚後五年开始宦遊生涯, 王弗便在东坡身边充当贤内助. 东坡性格豪爽, 毫无防人之心, 王弗有时还要提醒丈夫提防那些惯於逢迎的所谓「朋友」, 夫妻感情极为深笃. 不料到治平二年, 王弗突然染病身亡, 年仅二十六岁. 这对东坡来说, 打击非常之大. 为了摆脱悲痛的缠绕, 他衹好努力设法「忘却」过去的一切. 而大凡人之至情, 越是要「忘却」, 越是不易忘却. 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东坡, 其间相隔正好「十载」, 这「十载」东坡没有一年不在想念王弗. 「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 化为长久的有节制的悲痛而已. 但是王缄的到来, 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 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 「凭将清泪洒江阳」, 凭, 凭仗, 烦请. 这句的意思是: 今日送别, 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回家乡, 洒向江头一吊. 王缄此来, 与东坡盘桓数日, 东坡得知「故山好在」, 自感宽慰, 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 赋归无日, 成为天涯孤客, 於是, 不禁悲从中来. 所谓「悲凉」, 意蕴颇豐. 东坡当时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 内心本来就有一種压抑、孤独之感, 眼下与乡愁、旅思及丧妻之痛搅混在一起, 其心情之坏, 更是莫可名状了. 过片「坐上别愁君未见, 归来欲断无肠」, 切入送别的词旨. 毋庸置疑, 王缄的到来, 在东坡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幾分暖意, 而现在王缄又要匆匆离去, 作者自然感到难以为怀了, 於是国忧、乡思、家恨, 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 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 「归来欲断无肠」, 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後, 愁肠皆已断尽, 以後虽再遇伤心之事, 亦已无肠可断了. 「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 意在藉酒浇愁, 排遣离怀, 而无可奈何之意, 亦见於言表.
结尾两句, 东坡吐露将整个人生一切看破之意. 《汉书·盖宽饶传》云: 「富贵无常, 忽则易人. 此如传舍, 阅人多矣. 」本词「此身如传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变通, 以寓「人生如寄」之意. 又《列子·天瑞篇》云: 「古者谓死人为归人. 夫言死人为归人, 则生人为行人矣. 行而不知归, 失家者也. 」歇拍「何处是吾乡」暗用其意. 对此, 顾随评曰: 「人有丧其爱子者, 既哭之痛, 不能自堪, 遂引石次仲《西江月》词句, 指其子之棺而詈之曰: 『譬似当初没你. 』常人闻之, 或谓其彻悟, 识者闻之, 以为悲痛之极致也. 此词结尾二句与此正同. 」(《顾随文集·东坡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