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浅谈
- link
- 熊逸书院
梳理脉络是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 其实这也就是历史学的方法. 以我自己的体会来看, 对一些特别扑朔迷离的知识, 死磕经典本身是没用的, 只有当你跳出经典, 把这门知识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楚, 很多原先让你死磕到头破血流的问题轻轻松松就能解开了. 最典型的领域, 一个是易学, 一个是佛学.
佛教在东汉时代传入中国, 当时的人们并没有今天的宗教概念, 很多人并不把佛教当成宗教, 而是当成一种方术. 方术也叫道术, 所以凡是修炼方术都叫修道, 修道的人都叫道人.
我们是为了少生气, 少纠结, 调整心态让生活看上去更美好吗? 如果真的怀着这个目的,那就完全没有学佛的必要, 因为佛陀最想告诉你的是: 生活其实一点都不好, 完全不值得留恋. 在佛教千千万万的道理当中, 这是最基本的一条.
在佛教概念里, 六道轮回的世界叫做「此岸」或者「苦海」, 六道轮回之外的世界叫做「彼岸」. 所谓「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 意思是说六道轮回会让你永远活受罪, 每一次死亡都是另一次活受罪的开始, 你永远不可能一了百了地真正死掉, 也不可能把活受罪变成活着享福, 你只有幡然醒悟, 看破这层道理, 不再把努力白白耗费在苦海当中的挣扎里, 而要把努力用在摆脱六道轮回上, 这样的话, 你才有机会离苦得乐, 到达幸福的彼岸.
所谓不存在, 并不是真的不存在, 而是说一切事物都没有自性, 都不能自主, 都是由很多东西通过各种机缘暂时聚合, 又迅速消散的产物.
你能见到的任何事物其实都不是单个的事物, 而是由若干事物排列出来的集合, 而无论是排列物还是排列方式都在瞬息万变, 恒常不变的状态是不存在的, 这就是「无常」这个概念最本质的涵义.
任何事物, 在空间上看, 都是无数元素的集合, 在时间上看, 那些元素都在不断地增减和变化.
如果你不是很容易理解佛陀的论证方式, 可以想想我们的传统相声《蛤蟆鼓》. 相声演员甲问蛤蟆为什么叫声大, 乙说因为它嘴大脖子粗. 甲说纸篓也是嘴大脖子粗, 为什么不叫, 乙说因为纸篓是竹子做的. 甲说笛子也是竹子做的, 为什么很响, 乙说笛子有窟窿眼. 甲说筛子也有窟窿眼, 怎么不响……这样的问答可以无限进行下去, 如果我们从日常角度来理解, 这叫抬杠, 但如果从佛法角度来理解, 那就意味着当我们想通过语言、概念、形象、声音这些「相」来认识佛陀和佛法的话, 是行不通的. 怎样才行得通呢, 那就是昨天讲过的「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
《金刚经》里的一句名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
佛教戒绝色欲的理论和方法, 你需要记住三部经典里边的三个概念: 《四十二章经》里的「革囊众秽」, 《心经》里的「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和《大智度论》里的「五种不净相」.
所谓「五蕴」, 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色蕴是物质世界, 另外四蕴是精神世界. 物质世界里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 不稳定, 不能自主, 本质上都是「空」. 所以《心经》才有那句名言「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当然, 精神世界也是「空」, 所以「五蕴皆空」.
佛教经典《大智度论》列举了人的「五种不净相」. 第一种是「生处不净」, 每个人都是妈妈生的, 妈妈的肚子里又有屎, 又有尿, 怀胎十月就等于胎儿一直都在屎坑里呆着. 「如在屎坑中」, 这是《大智度论》的原话. 第二种是「种子不净」, 父母当初怀着淫念进行性生活, 精子和卵子都是淫邪的产物. 第三种是「自性不净」, 人的身体就是混杂着屎尿的人血杂碎汤. 第四种是「自相不净」, 眼睛生眼屎, 耳朵生耳屎, 鼻子生鼻涕, 毛孔流汗, 每个孔窍都流脏东西. 第五种是「究竟不净」, 死了照样脏, 火葬就变成灰, 土葬就变成虫子屎, 水葬就被泡烂, 怎么都恶心.
佛教理论的发展同时有两条路在走, 一是搞分裂, 二是打补丁. 很多理论的发展都有这个共性.
《付法藏因缘传》和一次消灭佛教的运动有关.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过四次大规模的灭佛活动, 合称「三武一宗灭佛」. 「三武」的第一位是北魏太武帝, 当时道教势力要争地位, 怂恿太武帝灭佛.
等到太武帝驾崩, 信佛的太子继位, 这就是著名的北魏文成帝, 佛教当然马上振兴起来. 僧人昙曜和吉迦夜正是在这种政治气氛下编译出了《付法藏因缘传》, 你要留意的是, 这不是「翻译」, 而是「编译」, 根据现有的一些材料连编带译, 针对太武帝时代对佛教的诬蔑, 给佛教认真正名.
这些问题可以带给我们两个方向的思考: 第一, 是不是要有某些本质性、规定性的特质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的依据? 第二, 所谓本质性、规定性的东西, 在物质性的世界里是否根本就不存在?
佛陀深知万事万物都有成、住、坏、灭的过程, 佛法也不例外, 为了使佛法的传播尽量晚一点坠入坏、灭的阶段, 他为佛法钦定了三项基本原则, 分别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合称「三法印」, 也有加上「有漏皆苦」的, 合称「四法印」.
「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其实就是「缘起性空」的正反两面. 所谓诸行无常, 「行」泛指一切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 「无常」是我们已经熟悉的概念, 说的是万事万物都不稳定, 忽生忽灭, 忽聚忽散.
所谓「四大」, 就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四种基本元素, 分别是地、水、火、风. 你可以把「地」理解为「土」, 把「风」理解为「气」, 和中国的「五行」比较一下, 多出来了「风」, 但少了「金」和「木」, 两者都把「火」当成了一种物质, 而不是物质在燃烧当中的现象. 「四大」共有四种作用, 分别是持、摄、熟、长(zhǎng); 有四种性质, 分别是坚、湿、煖、动. 所以万事万物才有了五花八门的形态和生老病死的变化.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由「四大」构成的, 「四大」配方上的小小差别造就了相貌和体型的差异. 我们的吃喝拉撒本质上就是不断用新的「四大」来替换旧的「四大」, 所以我们的身体, 本质上和阿能诃鼓、忒修斯之船、金阁寺没有什么两样.
《金光明最胜王经》有一段很形象的解释, 原文是「地水火风共成身, 随彼因缘招异果」, 我们的身体就是「四大」的聚合, 「四大」在因果齿轮里不断发生作用. 我们俗人会觉得「四大」竟然能构成如此复杂而协调的身体, 真应该礼赞造物的奇妙, 歌颂生命的美好, 但经文继续说: 「同在一处相违害, 如四毒蛇居一箧(qiè)」, 「四大」虽然聚合在一起, 构成了我们的身体, 但非但不和谐, 反而互相伤害, 就像四条毒蛇住在一个筐里. 「此四大蛇性各异, 虽居一处有升沉」, 虽然都是毒蛇, 没有一个善类, 但毒法各不相同, 地和水这两条「毒蛇」会往下沉, 风和火往上升, 所以人才会有各种疾病. 「心识依止于此身, 造作种种善恶业」, 我们的意识就依附在这样一个糟糕的身体上, 沉沦在因果报应里. 现在我们看到, 「意识」出现了, 而且不属于「四大」. 在「四大」之外, 还存在两种基本元素, 分别是「空」和「识」, 和「四大」一起合称「六大」. 这里的「空」, 并不是「缘起性空」的「空」, 而是指「空间」. 万事万物的存在和运动都需要在空间里进行. 「识」就是「意识」, 人有人的意识, 动物有动物的意识, 意识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在「六大」当中, 前五种都是物质性的, 你应该还记得物质在佛教概念里叫做「色」, 所以这五种物质性的基本元素属于「色法」, 意识作为精神性的基本元素, 属于「心法」.
你的意识能够主宰你的身体吗? 显然不能. 即便你已经知道自己的身体不过是一堆「四大」的聚合, 但你也没法随心所欲地让它们变换聚合方式, 比如长出三只手, 或者长成巨人. 你可以重温一下那句「地水火风共成身, 随彼因缘招异果」, 你身体当中的「四大」各有各的行动逻辑, 或者说各有各的因果轨迹, 在很大程度上都不依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更有甚者的是, 你能主宰自己的意识吗? 显然也不能, 一来我们每天的活动绝大多数都是在下意识下完成的, 而即便是那些明显有意识的活动, 也会受限于各种因缘条件, 诸如生活环境、家庭价值观、教育水平等等. 古代的游牧民族的人把杀人抢劫当成光荣的事业, 农耕民族的人却认为这不道德, 这怎么可能是所谓自由意志决定的呢? 更常见的例子, 你知道应该努力读书, 但每到想要读书的时候都被酒吧和游戏吸引了去.
现在你需要猛回头来看一个问题: 所谓「你能主宰自己的意识吗」, 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 既然意识是「六大」之一, 而万事万物剖析到底都不超出「六大」的聚合, 那个「你」是从何而来的呢?
是的, 你身上的任何一个部分, 任何一个元素, 包括意识, 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也不能自主行动, 而是在因果律给定的条件下, 向着因果律给定的方向上活动的. 你所以为的你自己, 其实不过是一堆基本元素在因果齿轮上不由自主地各自运动罢了. 这个道理, 就是「四法印」的第二项: 诸法无我.
所谓「无我」, 并不是说我这个人作为「六大」的聚合并不存在, 而是说「六大」的聚合体并不存在某个主宰.
前边讲过, 聚合体在佛学概念里叫做「蕴」. 「蕴」分为五种, 分别是色、受、想、行、识. 《心经》第一句说观世音菩萨在运用佛学智慧的时候「照见五蕴皆空」, 说的就是这回事. 「色蕴」是一切物质形式, 其他四蕴是一切精神现象, 全都受制于因果律, 不能自主, 所以在性质上都是「空」. 这个「空」既不是「六大」当中的「空间」, 也不是空无一物, 而是指不能独立自存, 不由自主的性质. 因为不能独立自存, 不由自主, 所以普通人以为的「我」只是一种错觉. 这种错觉, 在佛学概念里叫做「假有」, 可以翻译为「虚幻的存在物」.
普通人缺乏智慧, 误以为「五蕴」、「六大」的聚合是独立自存, 可以自主的, 也就是错把「假有」当成「实有」, 这种误解叫做「我执」, 一切烦恼由此而生, 必须破除「我执」, 才能得到解脱. 你一定会产生一个疑问: 就算「五蕴」、「六大」的聚合都是「假有」, 但「六大」本身, 或者退一步说, 只看物质性的「四大」, 是不是独立自存的呢? 或者这样来问: 构成物质世界的四种基本元素即便受制于因果律, 但作为一种基本物质单位, 它们是不是恒常不变的呢? 从「四大」的概念来说,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但这和「无常」理论该怎么统一呢? 恒常不变且不可分割的基本元素该怎么成住坏灭、聚散无常呢? 「四大皆空」的「空」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宇宙是不是恒常不变的呢? 既然「无我」, 那么谁在修行, 谁在轮回, 谁会解脱呢?
要理解某种思想, 最好先搞清楚它来自谁, 它反对谁.
佛教的「众生平等」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 早期的「平等」是针对印度种姓制度而言的平等. 我们在佛经里边会看到「众生平等」这个观点上的各种矛盾的说法, 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佛陀提出「缘起性空」, 认为万事万物互为因果, 不存在一个决定性的不变的原因, 这就推翻了梵作为宇宙第一推动力的地位, 「无常」和「无我」推翻了「梵」和「我」的真实性和恒常性.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是件顺理成章的事, 我们先不去管社会因素, 只看教义因素. 佛陀的独创性见解导致了终极问题被悬置起来, 而终极问题迟早需要面对. 在后人面对和解决的过程当中, 因为人心所向, 必须给修行和轮回找到主体, 而这样一来, 佛教和婆罗门教最核心的差别就消失了. 即便我们看今天中国人对佛教的主流理解, 也会发现这些理解与其说是佛教的, 不如说更接近婆罗门教的教义, 比如轮回转世, 善恶报应, 烧香上供, 坐禅入定, 天堂地狱等等. 也就是说, 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接纳了佛陀从婆罗门教拿来的东西, 却抛弃了佛陀的原创见解.
只要我们在「缘起性空」这个核心理论的基础上把「无常」和「无我」贯彻到底, 就必然导致宿命论, 也必然得出轮回无主体的结论.
「缘起性空」认定了因果齿轮, 行为主体和自由意志就没了位置. 不只是佛教会遇到这种难题, 凡是强调因果律的学说都会遇到同样的难题. 比如康德这样的哲学巨人, 在他的「三大批判」里边, 《纯粹理性批判》其实已经基于因果律暗示出宿命论, 但他也许觉得这种论调不合适, 所以又有一部《实践理性批判》硬要给人的自由意志找位置, 但论证得很勉强. 只有斯宾诺莎做到了知行合一, 他从哲学上论证出宿命论, 还在生活中实践了宿命论, 活得无忧无惧, 不悲不喜.
印度佛教专门发展出了逻辑学训练内容, 称为「因明学」. 「因」的意思是逻辑推理, 「明」的意思是知识、智慧, 所以「因明」的意思就是逻辑推理的知识.
今天中国人对佛教的印象, 知识阶层受禅宗的影响深, 文化不高的人受净土宗影响深, 这两大体系恰恰都是最不讲逻辑的, 所以一听说佛教曾经很讲逻辑, 僧人还要专门接受逻辑训练, 很多人都会感到诧异.
「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其实就是「缘起性空」的正反两面。所谓诸行无常,「行」泛指一切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无常」是我们已经熟悉的概念,说的是万事万物都不稳定,忽生忽灭,忽聚忽散。
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
所谓「无我」,并不是说我这个人作为「六大」的聚合并不存在,而是说「六大」的聚合体并不存在某个主宰。
这个「空」既不是「六大」当中的「空间」,也不是空无一物,而是指不能独立自存,不由自主的性质。因为不能独立自存,不由自主,所以普通人以为的「我」只是一种错觉。这种错觉,在佛学概念里叫做「假有」,可以翻译为「虚幻的存在物」。
慧远模糊认识到「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佛教破除名相的努力在这种问题上还是很有意义的,说是基督教国家,既非基督教国家,是名基督教国家。是就是非,这个说法并不是故弄玄虚,反而很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