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之前的艺术
- link
- 西方艺术课
很多人认为艺术创作靠的是天马行空的创意, 其实艺术创作来源于充足的背景素材, 众多西方艺术创作的背景素材就是来自于西方的宗教和神话体系.
古希腊时期是指约公元前800年迈锡尼文明诞生, 一直到公元前146年古希腊城邦灭亡这约650年时间, 古希腊神话体系主要来源于两本书,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它们统称为《荷马史诗》.
古希腊神话由于希腊地理位置原因, 没有辐射到整个西欧地区, 因此也没能在西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 后来的古罗马神话和北欧神话成为欧罗巴大陆更为流行的神话体系.
罗马帝国征服了整个古希腊地区, 灭亡了亚历山大大帝建立的马其顿王国后, 为了方便统治, 吸纳了大量的古希腊学者, 将古希腊神话进行吸收, 做了一系列的简单改名, 例如将宙斯改成朱庇特, 阿芙洛狄忒改名叫做维纳斯, 阿瑞斯改成了马尔斯等.
北欧神话是充满悲剧色彩和宿命论的神话体系, 核心价值观是对于英雄主义的追求. 北欧神话相信神最终都是注定都要死亡, 但重要的是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英雄主义的精神.
北欧神话在当今社会有很多痕迹, 一个星期中的每一天都是用北欧神话中的神来命名. 比方说周三 Wednesday 就是指代奥丁的那一天, 他是北欧神话中的主神, Thursday 是雷神索尔的那一天等.
在政治需求之下, 古埃及的艺术最重要的是不能产生误解, 装饰纹路的美观并不重要, 第一时间被识别才是最重要的. 这也是为什么古埃及的人物、狗头人身的形象等, 都是侧面角度平面的描绘.
古希腊时期的五尊代表性雕塑:《掷铁饼者》《持矛者》《命运三女神》《阿芙洛狄忒》, 以及《休息的赫拉克勒斯》.
公元前336年, 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征服了雅典, 建立了马其顿王国, 古希腊实现了全境统一, 直到公元前146年, 古希腊被古罗马灭亡. 这200年时间就是希腊化时期.
希腊化时期是将古希腊时期的文化艺术进行了全面的深化, 对后世艺术发展影响非常深远. 例如雕塑艺术, 比古希腊时期的作品更加鲜明生动,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件作品是《米洛斯的维纳斯》和《拉奥孔》.
大部分古希腊和希腊化时期的绘画作品并没有流传下来, 因为当时技术落后, 颜料容易褪色, 而且大量的战争也导致绘画被毁坏, 唯一保存下来的比较著名的作品是《冥王哈迪斯掳走佩尔塞福涅》.
整个欧洲两千多年古典建筑艺术中的基本元素, 就是在古希腊、希腊化时期确立下来的. 基本元素主要包括两种, 一种是立柱, 另一种是额坊,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就是希腊雅典的帕特农神庙(Parthenon Temple).
三种柱形中, 多利安风格(Doric Order)最为简单也是最早出现, 中间一根柱子, 上下各顶一个方形的垫子, 只具备功能性, 装饰性不强. 爱奥尼柱式(Ionic Order)是在多利安柱子的基础上, 在柱头上加了涡卷, 而科林斯风格(Corinthian Order)是在爱奥尼亚风格的基础上加了一些叶子, 更为复杂.
古罗马是一个相对广泛的概念, 发展历史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是罗马王政、罗马共和国以及罗马帝国. 最早的古罗马起源于现在罗马城北部台伯河(Tiber River)沿岸的小村落, 逐渐发展成小王国, 叫做「罗马王政」. 这样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后来因为过于残暴被人民推翻了, 演化出了共和体制.
罗马共和国最高的权力机构设有两位执政官, 或者一位独裁官, 著名的凯撒大帝 (Gaius Julius Caesar)就曾担任独裁官, 后来被元老院的官员们刺杀, 由凯撒的养子屋大维(Gaius Octavius Augustus)建立了罗马帝国.
屋大维史称奥古斯都大帝, 消灭了马其顿王国, 基本统一了莱茵河以南的欧洲地区, 建立起了罗马帝国, 定都罗马. 罗马城是当时世界第一大都市, 公元一世纪时就已经拥有百万人口, 因此也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艺术土壤.
最能够代表罗马帝国的艺术形式不是绘画雕塑, 而是建筑,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就是凯旋门. 凯旋门这一形式主要是为了纪念战争的胜利, 军队打了胜仗, 在军队返回经过的地方放一座凯旋门, 让军队从门中通过, 以纪念功绩.
拿破仑就是仿造罗马帝国时期的凯旋门, 建造了目前巴黎的凯旋门, 成为法国的标志性建筑物. 罗马帝国时期建造的最为著名的凯旋门, 是目前位于罗马的君士坦丁拱门, 是一座标准的凯旋门建筑. 建筑上方有众多浮雕, 并且以科林斯风格的罗马柱为支撑.
仅仅靠凯旋门, 还无法满足罗马当局的政治需求, 所以他们发明了另一种装饰建筑, 叫做记功柱. 记功柱非常巧妙地利用了柱式结构空间, 有一条螺旋曲线从柱子底部慢慢盘旋到顶部, 将需要记录的故事内容用浮雕地形式刻画在上面.
最具有代表性的记功柱是目前位于罗马的图拉真记功柱(Trajan』s Column), 为了纪念图拉真皇帝而雕刻. 图拉真皇帝在公元二世纪左右, 两次打败了一个名叫达契亚的国家, 他戎马一生, 战功赫赫.
万神殿(Pantheon)象征着古代建筑技术的最高水准, 拥有整个古代欧洲都为之神往的建筑结构. 从剖面图看, 万神殿拥有非常完美的几何形状, 正殿有着球体的轮廓, 放在一个圆柱形中, 入口处还有小的长方形门廊, 由16根立柱支撑起整体结构. 万神殿的穹顶非常宏伟, 中间开了一个圆形的口, 阳光从中直射下来, 给人一种圣洁的神性体验, 可以说是天才般的设计.
之所以说万神殿是古代建筑技术的最高峰, 是因为它的穹顶. 正圆形的穹顶直径有43米左右, 跨度极大, 在它之后也没有建筑师能再造出这样的穹顶. 其原因在于古罗马当时已发明出了混凝土, 因此可以不用砖块累加而用混凝土浇筑, 但后来这种技术失传, 导致后人无法再模仿.
古罗马时期的雕塑艺术与古希腊时期不可同日而语. 古希腊时期已经可以创作出如《拉奥孔》一般神乎其技的雕塑作品, 在写实雕塑上几乎是后世艺术家无法超越的. 而古罗马时期对于艺术的追求, 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歌功颂德, 是一种政治需求, 导致雕塑艺术不如古希腊时期丰富.
胸像雕塑是古罗马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雕塑形式, 将人物胸部以上的形象雕刻出来, 也是为了满足政治需要, 传承了古希腊时期雕塑艺术的技法, 例如卡拉卡拉皇帝 (Caracalla)的胸像, 表情丰富,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雕塑对人物神态的刻画非常传神.
除了胸像雕塑之外, 浮雕也是这一时期雕塑艺术的主要形式. 相比于三维的雕塑和二维的绘画来说, 浮雕更像是2.5维, 它既有一定的平面凸起, 又不需要依靠色彩, 就好像是用刻刀在大理石上进行绘画创作, 工作量上比完全立体的雕塑更小, 更能满足古罗马时期为政治服务的需求.
古罗马的绘画艺术大部分没有保留下来, 遗迹丰富的庞贝(Pompeii)古城是个例外. 公元79年, 维苏威火山爆发, 整个庞贝古城被火山灰活埋, 反而使得这里的众多壁画得以保留.
古罗马时期的壁画颜色非常丰富, 对于细节的刻画非常到位. 例如《有桃子的静物》这幅作品, 将玻璃器皿上的光斑都刻画地非常细致, 对于阴影、反光等细节的处理都已经非常成熟, 可以和相差近两千年的塞尚的作品一较高下. 可见, 公元1世纪古罗马人的绘画技巧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层次.
基督教的前身与犹太教有关, 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神话中有各种各样的神不同, 犹太教是一个「一神教」, 这一性质也使得犹太教具有排他性, 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只有一个神说了算, 如果出现别的宗教别的神灵, 那就一定是假的, 因此也就会排斥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神.
基督教信奉的圣经由《旧约》和《新约》两本书组成, 《旧约》讲述记载了耶稣出生之前的事情, 内容包括「创世纪」等世人熟知的故事. 犹太教并不信奉《新约》, 不承认耶稣基督的神性.
基督教进行非常积极的传教, 因此导致当局政府的不满, 耶稣最终被钉上十字架, 也正是因为罗马人的迫害. 根据圣经的说法, 耶稣死后复活升天. 在此之后, 基督教逐步正式建立, 在罗马帝国的强势打压下, 依然成为了全世界第一大宗教.
基督教之所以在打压下依然取得了信徒的支持, 主要是因为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宗教. 此前的犹太教主要是依靠血缘传承, 只在少数犹太人之间进行传播, 并不会大范围影响罗马帝国的统治. 但基督教主张所有人都应信奉, 导致基督徒的一大特性是「传福音」,乐于去影响身边的人, 可以说是自带「转发功能」.
欧洲内部艺术风格有着很大的不同, 大致可以分为东欧和西欧两种, 这种艺术风格的巨大差别, 追溯根源, 主要来自东西教会大分裂.
东西教会大分裂的缘由要追溯至东西罗马的分治, 而这又可以追溯至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地位变化. 在君士坦丁大帝的治下, 基督教得以合法化, 罗马范围内所有人都可以信仰基督教. 公元395年, 狄奥多西大帝将基督教列为罗马帝国国教, 其他宗教开始淡出历史舞台.
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期间把罗马帝国的首都迁至了君士坦丁堡, 当时罗马帝国的领土已经非常庞大, 一个君主难以管理如此庞大的帝国, 所以狄奥多西大帝是最后一位统治统一的罗马帝国的君主, 临死前将国家托付给两个儿子, 让他们各管一块, 由此罗马帝国分成了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
东西罗马分治, 导致了基督教的正统之争. 当时的罗马帝国设立了五大教区, 分别是罗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现在埃及境内)、安条克(现在叙利亚境内)以及耶路撒冷. 东罗马地区认为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是正统, 而西罗马认为以罗马为中心才是正统.
西罗马主张自己具有正统性, 因为耶稣的门徒圣彼得是在罗马成为基督教的第一任教皇,有这样一位「祖师爷」, 一脉相承下来, 西罗马才是最正统的. 东罗马则认为基督教成为国教后, 正统性应该跟随皇帝, 既然首都已经迁至君士坦丁堡, 那么首都所在的教区理应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北方蛮族的入侵导致东西教会的分裂加剧. 公元476年, 西罗马帝国被北方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凯尔特人三股蛮族势力入侵并灭亡. 但这些蛮族也开始信仰基督教, 导致东罗马更加认为西罗马地区的信仰不再正统纯正, 矛盾也更加深入, 持续了近600年时间.
公元1053年, 东西教会的矛盾发生重大激化,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东西教会大分裂. 东罗马的拜占庭帝国将领域内的所有拉丁教会驱逐出境, 与西罗马做正式切割. 但西罗马教皇不想决裂, 派出议会代表去商量谈判, 但是西罗马教皇却在此时过世, 这个代表团的合法性受到了东罗马教会质疑, 谈判无法进行.
当时西罗马代表团将教会的「绝罚令」扔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后便返回罗马, 这封「绝罚令」的内容是将东罗马人开除基督教籍, 拜占庭的主教也宣布把西罗马人开除教籍. 自此东西罗马彻底分家, 都认为对方是异教徒.
东西教会分裂后, 西边教会叫 Catholic, 也就是天主教, 意为「广泛」, 强调自己的广泛性, 普天之下只要是信基督的人都是它的信徒. 东边的教会叫东正教 Orthodox , 全称是东罗马帝国正教会, 强调血统纯正. 1053年后, 天主教跟东正教一直没有过官方正式接触, 直到2016年, 现任天主教教皇方济各才与东正教的俄罗斯大牧首基里尔, 在中立国古巴进行了「千年等一回」的会晤.
东西教会分裂导致两个地区基于宗教的艺术表达发生了根本变化. 基督教教义中非常核心的「摩西十诫」, 其中前四条都是宗教道德, 例如「只能有一个神」、「不能拜偶像」等, 而东西教会分裂后, 对这些核心理念的理解有着比较大的分歧.
因为当时的文盲很多, 所以传教就遇到了效率问题, 但因为不能拜偶像, 所以原则上不能用直观的雕像、绘画来像教众传达意思. 东边教会在这一点上偏向于恪守诫命, 教堂中出现的神圣人物形象都高度规程化, 与古埃及的艺术非常相似, 更强调艺术的传递信息的功能.
当艺术创作在线条上的维度被「锁死」, 东正教拜占庭帝国的艺术家们就在色彩上下足了功夫, 这也是为什么东边教会的艺术装饰多是金碧辉煌, 更为琳琅满目, 但人物形象又比较刻板、僵化.
在「不能拜偶像」这一点的处理上, 西边教会则是在不能触犯底线的基础上, 不断地靠近底线. 这得感谢西罗马的一位教皇格里高利一世, 他发明了最早的古典音乐形式《格里高利圣咏》, 用以对基督教精神的传播. 但他觉得音乐还是不能很好地传递基督教的内涵, 所以他主张使用绘画作为宗教宣传的手段. 自此, 西罗马地区的教会开始挖掘绘画艺术在宗教宣传上的功能性, 由此诞生了中世纪时期天主教地区丰富多彩的绘画艺术.
西方的教堂建筑风格因为教派不同, 有着极大的不同. 天主教教堂通常都是金碧辉煌, 而新教的教堂一般都比较质朴. 同样都是基督教, 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别, 最主要原因就来自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
1517年10月31号, 神职人员马丁·路德在德国的威腾堡教堂的大门上贴了《95条论纲》, 内容是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 在思想层面探讨了人与神的关系. 天主教廷层级森严, 一般民众想要「接触」上帝, 必须通过神职人员. 但马丁·路德仔细研究了《圣经》后发现, 人只要信耶稣就能上天堂, 认为根本不需要有教廷这样的管理机构, 普通基督徒与神之间不应该有任何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