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的演变

link
顾衡・西方美术100讲

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同时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外部因素,甲方爸爸让你咋画你就得咋画。甲方不同的诉求,导致了艺术风格的不一样。另一个是内部因素,一代一代的艺术家,一件一件的作品,在技艺、造型、构图等方面的积累和沉淀。

前面讲文艺复兴的时候,我就打过一个比方,我们就可以把艺术风格的演变比作生物进化。生物进化也是同时受到内外两种力量的驱使。

来自外部的力量叫自然选择。鹿一定要跑得比狮子快,不然就被吃掉了。艺术家也一定要有能力满足甲方的需求,不然就饿死了,这个是外部力量。生物进化来自物种内部的力量叫性选择。雄孔雀一定要长出一个大尾巴,不然就得不到交配机会。

这两种力量所导致的结果是不同的。自然选择的结果是进化平衡。鹿跑得比狮子快一丢丢就够了,跑得更快并没有必要。

但是性选择的结果却是进化失衡。因为雄孔雀是彼此之间比尾巴大小,所以它们的尾巴就很夸张。

艺术风格的演变也是这样,就外部因素而言,甲方爸爸满意就行了。但是如果是艺术家彼此之间较上劲了,那艺术风格的演变速度就会很快,结果也会很夸张。

可是呢,艺术风格的演变有一个地方和生物进化非常不一样。就是,自然选择也好,性选择也好,生物进化会在达到完美状态之后停下来,长久保持不变。而艺术风格一旦达到完美,却停不下来。一达到完美,接下来立即就是堕落和退化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西方艺术史这门学科的鼻祖瓦萨里就提出了一个「循环论」。意思是艺术这流派那风格的,就像个水果,熟透之后马上就开始腐烂了。

从瓦萨里开始,西方艺术史学者们基本都认同这个水果论、循环论。温克尔曼、沃尔夫林,甚至包括黑格尔,都是这个调调。

黑格尔更悲观,他认为艺术就像人体一样,经过出生、成长和衰老这三个阶段之后,死亡便不可避免。具体说来,黑格尔的艺术三阶段是象征、古典和浪漫。然后呢?然后黑格尔说,人类就不再有艺术了,也不再需要艺术了。

瓦萨里的循环论到了法国,产生了比德国有趣得多的变种,比如法国艺术史学者福西永。他认为艺术风格的演变不是三个阶段,而是四个。分别是实验时期、古典时期、精致化时期和巴洛克时期。

我们拿男女关系打个比方。十几岁的小男孩儿,春情萌发,却没有女人,这个就相当于实验时期。二十多三十岁,正常而健康的男女关系,这个算古典时期。四十五十岁 ,这个算精致化时期。七老八十了,人老心不死,却干不了什么了,只好弄些繁复而古怪的癖好,这个就算巴洛克。福西永是这个意思。

总之,沃尔夫林的这个「万有引力」,它还是瓦萨里「水果论」的一个变种,其实就是「艺术风格到底会向什么方向演变、有没有普遍规律」,这么个东西。学者们都各有各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