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挑灯看红楼
木心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是宗教;苦海无边,回头不是岸,是艺术。」诚哉!在艺术的汪洋大海里,经历切肤的爱与痛,以及命运的淘洗,且歌且哭,拥有独一无二的人生,不也是生命的壮美吗?!
马尔库塞说过:「文学就是书写那些被背叛了的梦想和被遗忘了的罪恶。」
尼采说:「活得最充实最愉悦的秘密就是:活在不安全之中!」《红楼梦》里谁最勇敢?是宝玉,是黛玉,还有那些敢爱、敢恨的龄官、司棋们。
黛玉葬花,宝玉恸倒,因为他们知道青春易逝,红颜易老,越美好越脆弱。恩格斯说:「自由就是认清生命之中的必然性。」他们知道现世的缺憾,知道生命必然是一场悲剧。既然人终有一死,不如在有限的生命里,更勇敢些。所以,他爱她,她也爱他。
有谁像贾宝玉那样,一开始拥有一切,应有尽有,好像独得了天大的恩宠,最后却一点一点被剥夺殆尽——金钏自杀;晴雯被逐;迎春嫁给中山狼;连他最爱的林妹妹,也是「玉带林中挂」,最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是怎样的大虚无和大悲伤!
秦钟,是世人的缩影,也是宝玉的另一种可能性。倘若没有天性中的那段痴情,倘若没有对生命的那份觉解,宝玉会不会长成另一个秦钟,泯然众人?毕竟身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身边姐妹成群,诱惑太多。
诗是什么?诗是一种自我拯救,可以让她们暂时远离阴冷、卑污和压抑的现实,保有内心的柔软天真和自由通透的个性,让她们更是自己,活得更有尊严。海棠社,菊花诗,桃花社,咏絮词,让大观园灵性十足,成了一个独立而诗意的自由王国。
黛玉从小家教好,也懂分寸,知礼节。刚进荣国府,她步步留心,不合自家习惯的也都一一改过来;见赵姨娘能含笑让座;佳蕙去潇湘馆刚好黛玉在给小丫头分钱,随手抓一把给佳蕙;宝钗让老婆子送来燕窝,她嘘寒问暖,还赏了五百钱。那些说黛玉不好相处的人,你真的没看见这些?*她懂得人情世故,只是不世故罢了。*
贾母的世界,是趣味,是审美,刘姥姥却全是实用性。一个精致却沉闷,一个粗糙但鲜活。
我们在世界上,无非要保持这么一点态度。
丑角一样的刘姥姥,竟像来拯救他们的。她那黄土地一般的粗粝气质,饱满圆润的生命状态,照出了这个大家庭的另一面——贫乏、无趣、暮气沉沉。贫与富,卑微与显赫,拙朴与精致,世人一向偏爱后者,但刘姥姥一来,这两个世界相互碰撞,也相互照见,界限似乎变得模糊不清了。
谁不喜欢这样的刘姥姥呢?她不「我执」,不拧巴,像水一样随物赋形,随遇而安。不焦虑,不怨恨,接纳自己的窘迫,也能谅解别人。孔子说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他在夸子路,尽管穿得破破烂烂像个乞丐,跟穿狐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也不猥琐,不气馁。
钗黛们是学院派文青,她们为海棠、菊花和桃花写诗,「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诗人眼中的世界。刘姥姥却说「花儿落了,结了个大倭瓜」,「一个萝卜一头蒜」。她的世界,春华秋实,广袤厚重,养育一切,也接纳一切。
惟有宝玉内心无碍,最为通达。他天真、热情,有赤子之心,对整个世界温柔以待。这样的人,怎会嫌弃刘姥姥?刘姥姥透彻明理,心怀慈悲,正因为如此,她雪下抽柴的故事,她讲的茗玉,才能打动他。
对世界有爱与体谅的人,会相互辨认。即使一个是乡野俗妇,一个是富贵公子。
戚本第六十六回后有批语:「(尤三姐)能辨宝玉,能识湘莲,活是红拂……一流人物。」蒙本回后也有总评:「尤三姐失身时,浓妆艳抹凌辱群凶;择夫后,念佛吃斋敬奉老母;能辨宝玉能识湘莲,活是红拂文君一流人物。」
可惜,三姐是红拂,却等不来李靖。而文君的相如,最后也不过尔尔。
英雄注定孤独而死。
「香菱学诗」,可与「黛玉葬花」「晴雯补裘」「湘云醉卧」「探春理家」媲美,是园里最美的风景。彼时,也正是大观园的极盛时期。
曹公在开篇说:我这书里,不过「几个异样的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并无班姑、蔡女之德能」。他念念不忘的女儿们,没有伟大的事迹,也不是道德模范。她们就是她们,已足够美好。这个世界已经有太多丰功伟绩,太多腌臜气味,唯独缺少美,缺少灵魂。
《金瓶梅》的世界,是灰色的。潘金莲一路做尽坏事;李瓶儿气死前夫花子虚,撵走蒋竹山,让人心惊胆战;吴月娘贪财愚笨;孟玉楼深沉世故;孙雪娥愚蠢颟顸;庞春梅也一言难尽,自有其复杂与暗黑;还有西门庆,贪嗔痴一个不少……虽非大奸大恶,但人人都是灰的、烂的、脏的。个个都自私,眼里只有自己,对他人视而不见。人人都那么荒唐,却都一副聪明相。所谓天日无光,万马齐喑,莫过于此了。
我们读这一段时,知道照正面是死路一条。但贾瑞并不知道,他是当事人:局中人。生而为人,破除不了自己的有限性,常常囿于狭隘的自我,并受其奴役。卢梭早就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大观园为什么要起诗社?就是要创造一个闲暇、一个空间,让大家去读无用的诗,做无用的事,做无用的人,去感受生命应该拥有的美和尊严。
对普通人来说,生活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庸常又琐碎,平淡又无聊。但透过曹公的笔,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