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的《知识分子与社会》。索维尔对知识分子的定义就是:「处理理念的人」。他说:「知识分子的工作开始于理念并终结于理念……理念不仅是知识分子功能的核心,而且也是知识分子成就的评判标准。」
自古希腊以来,知识分子分两种,一种是哲学家,一种是诡辩家。哲学家讨论真理与正义,而诡辩家只在乎如何赢得辩论。
关于这一点,法国哲学家朱利安·本达说得特别好。他说,既然知识分子是理念动物,那么,他的思维路径一定得是以理念为起点,以对现实世界的批判为终点。但是如果你倒过来——从现实世界出发,拿理念或者迎合群氓,或者谄媚权贵,那你就是对理念的亵渎和玩弄。朱利安·本达管这个,叫「知识分子的背叛」。
所以,诡辩也好,杠精也好,背叛也好,这里有一个要件,就是对理念的不诚实。如果你真诚地相信一个错误的理念,那你还是个合格的知识分子。但是如果你拿理念作为工具去哗众取宠,博取名望、钞票和女人的话,那你就是名教罪人了。
《史记》里记载的汉代大儒辕固生劝诫公孙弘的一句话,就可以拿来作定义。辕固生的这句话是:「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意思是说,知识分子要从内心遵守的理念出发去表达,至少自己要相信自己说的是对的,是真诚的。而不能昧着良心去迎合权贵,迎合民意。
我特别同意这一句话:知识分子的担当,不仅体现在反抗权力的蛮横上,也同时体现在抵制群氓的愚蠢上。而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抵制群氓的愚蠢,往往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更多的良知。
保罗·约翰逊的《知识分子》这本书,对11位大知识分子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说他们私德不好,言行不一,这个并不是重点。
重点是他们不真诚,没有保住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理念动物应有的操守,就是从理念出发去批判现实,而不是相反——从现实出发,巧言令色,弄些理念去附会、去谄媚权贵或迎合民意。
既然知识分子的工作对象是理念,那么他们的职责就是指出实然世界与应然世界之间的差距。也就是说,他们对现实社会是永远持批判立场的。
至于私德什么时候适合作为检验一个人的标准。我认为对任何人、任何时候都适合。言行合一是评判任何人都适用的标准。知识分子不能因为想的是大事儿、天下事儿,就可以放松道德上对自己的要求。咱们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这个道理。
知识分子最重要和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从理念出发去批评现实」。他永远应该从应然的高度去批判实然的高度。这是他的使命。他可以是错的,却不能是不真诚的。这是大众对他们唯一的要求。知识分子是不是社会的良心呢?当然是!不然要他们干嘛呢?
至少今天,「知识分子」也不是个啥好词儿了。没必要非得削尖了脑袋往里面挤。「形而上之为道」,这个是知识分子。「形而下之为器」,这个是专家。这不是很清楚吗?概念只是根拐杖,方便我们把事情说清楚而已。拐杖这东西,使着顺手就得了,你和一根木头较什么劲呢?
所以,对于「知识分子」这个词,我是这么用的:搞物理的,工作对象是物质,就是专家。量子物理可能是个例外吧。至于小说家,叫文化人物吧,不叫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