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崩乐坏
- link
- 跟熊逸读《资治通鉴》笔记索引
「礼崩乐坏」出处:
《论语·阳货》:「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清·章炳麟《与简竹居书》:「中唐以来,礼崩乐坏,狂狡有作,自己制则,而事不稽古。」
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后人对西周王室制定并传播的一系列社会习俗的统称,相传为周公所创建。它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一起,构成整个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对后世的政治、文化、艺术和思想影响巨大。
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从形式上规范什么是正确的外向社会举止,包括每个身份的人应当履行何种礼仪和义务,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从情感上聚合统治范围内的社会心理方向,通过制定典范的诗歌曲目和举行集体奏乐等活动方式缔造统一和谐的社会氛围。
简单揣测,孔子心目中的「礼乐制度」,或许仅在其想象中存在过,与我们怀念并美化过去异曲同工。古今中外,尚古情怀普遍存在。电影《午夜巴黎》中,男主在午夜钟声后遇到一辆古董车,邂逅了过去的文艺大咖们(海明威、毕加索、高更等),发现大家心目中最美好的年代总是过去。
时移世易,所谓的「礼崩乐坏」,将伴随我们的文明存在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