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份竹简选出的国君

link
跟熊逸读《资治通鉴》笔记索引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族长赵简子也在考虑继承人问题,人选有两个:长子伯鲁和幼子无恤。

如果依照宗法制度下的嫡长子继承制,那么毫无疑问,伯鲁才是唯一人选,无恤没有半点参选资格。

但是,赵简子竟然也像智宣子一样缺乏宗法意识,只想选一个有能力的儿子来接自己的班。

这就从侧面说明了在当时的晋国,四大家族的竞争已经白热化了,论资排辈必须给唯才是举让位,只有能干的继承人才能保障家族的安全。

而让赵简子发愁的是,伯鲁和无恤看上去不相上下,真不知道该把位子传给谁才好。

这是管理学上的难题,自然要用管理学的办法来解决。

于是,赵简子准备了一套考核方案,先把自己毕生心得凝练出来,分别写在两份竹简上,交给两个儿子,要他们熟读并且牢记。交代完后,赵简子非常沉得住气,足足等了三年才开始进行考核。

伯鲁早就把竹简上的内容忘光了,连竹简都弄丢了。再看无恤,不但背得滚瓜烂熟,而且竹简始终贴身带着。

孰优孰劣,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