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后为大
- link
- 跟熊逸读《资治通鉴》笔记索引
在原始涵义上,「无后」不是说没有儿子,比如智宣子当时不但有儿子,儿子还不只一个。但哪个儿子才有资格成为「后」,成为家族继承人——下一任的族长,这才是问题所在。
「无后」之所以是最大的不孝,有虚和实两重涵义。
在务虚的层面上,「无后」意味着不再有人主持祭祀,已故的历代祖先在另一个世界里要挨饿了;在务实的层面上,「无后」意味着一个宗族没有了合法领袖,各种权益不再能够得到保障。
虚和实是一体的两面,主持祭祀的合法身份同时也是主持家政的合法身份,甚至还会是主持国政的合法身份。
儒家之所以特别重视祭祀,有数不清的繁文缛节,正是因为在宗法社会里,祭祀是维系社会秩序、关乎兴亡成败的头等大事,和打仗同等重要,这就是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行为与思想的双向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