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的封建制

link
跟熊逸读《资治通鉴》笔记索引

周朝的社会,是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制。所谓封建,指的是分封和建国。

当初武王伐纣,灭掉商朝,建立周朝,把亲戚和功臣分封到天下各地,让他们带着各自的家族和部属各就各位,安营扎寨,全权打理自家的小王国。

小王国的君主可以泛称为「侯」,所以「诸侯」这个词的原始涵义就是对封国君主的统称。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里边还会做第二级的分封,大夫一级的贵族都有自己的封地、家臣和封地里边的人口。

分封是逐级向下的,效忠是逐级向上的:大夫对诸侯效忠,诸侯对天子效忠。

全天下的贵族或多或少都沾亲带故,就算原本不沾亲,也总会通过婚姻缔结关系纽带。

贵族阶层实行嫡长子继承制,默认只有正妻所生的长子才有继承权。

周朝的最高统治者自称天子,所谓天子,原始涵义并不一定是「天的儿子」,而很可能是「大儿子」,指的是最高一级的嫡长子。所以周天子不但是政治领袖,还是宗族领袖,是天下所有同姓贵族的族长。族长历代传承,在宗法关系里,这一系称为大宗。

族长把兄弟们分封出去,每个兄弟在自己的封国里继续搞嫡长子继承制,他们的嫡长子一系在自己的封国里是大宗,对于周天子来说是小宗,宗族内部的亲属关系规范就是所谓宗法。

因为层层分封的关系,各种大宗和小宗错综复杂,在「全天下」织成了一张庞大的亲属关系网。

在这样的宗法关系里,国政就是家政,政治关系就是亲属关系。

每个人都处在这张大网的某个节点上,要想天下太平,最重要的就是让每个人都清楚自己所在的节点,自觉履行这个节点所要求的责任和义务,不生任何非分之想。

维系这种宗法政治的最主要的工具,就是礼。

礼的一切繁文缛节,叫作礼仪,顾名思义,就是礼的仪式。把礼作为基本国策,就叫礼制。逾越礼的边界,叫作非礼。

在礼制社会里,一个有教养的人的一切言谈举止都不应当逾越礼的边界,这就是孔子所谓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社会越是前进,礼的约束力就越弱,终于弱得一塌糊涂,这就是所谓礼崩乐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