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为何开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links
熊逸 History
link
跟熊逸读《资治通鉴》笔记索引

《资治通鉴》开始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为何开始于这一年?

因为《资治通鉴》不是史官的史书,而是政治家的史书,「资质」二字是重点。一开篇就让儒家意识形态成为主角,开宗明义地讲出一个国家最应该有的核心诉求:稳定。

从编年史的技术角度来看,《资治通鉴》是接着《春秋》《左传》来写的。

《春秋》站在鲁国的角度,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开始,结束于鲁哀公十六年(前 479年),这是孔子去世的时间。

《左传》作为《春秋》的补充读物,结束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交代了鲁哀公的人生结局。

《资治通鉴》编年的开始,发生的历史大事只有一件,那就是韩、赵、魏三大家族的族长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从此才有了战国七雄当中的韩、赵、魏三大强国。

韩、赵、魏联手消灭智襄子,瓜分智氏土地、财富发生于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三家分晋」已成事实,《左传》结束于这一年。

司马光看来,所谓「三家分晋」只是三大家族「事实上」瓜分了晋国,形成了三个独立政权,而若干年后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意味着三家作为三个新兴的独立政权,从此拥有了合法的名分,在「名义上」可以和晋国国君分庭抗礼。

也就是说,原本人人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竟然获得了官方认可,把自己洗白了。

在儒家的价值体系里,名义问题是底线问题,哪怕既成事实无法推翻,名义上也不能做一丝一毫的让步。

孔子有个著名的主张,认为治国的第一要务就是「正名」。

曹操有一句名言:「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名是虚的,祸是实的,孰轻孰重,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