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50讲
- author
- 熊逸
- 所谓无住,就是让心念处在自然而然的状态,对任何事物都不存在主观上的「发力」。
- 慧能的主张,是要让心随着外界境况的变化做出自然反应,不要有任何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全然采取一种被动的姿态,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对境心起,境过无痕。如果泰山崩于前,麋鹿兴于左,不妨自自然然地吓一跳,吓了一跳之后该吃还是吃,该喝还是喝,对任何已经发生的事情,无论好事还是坏事,都不耿耿于怀。
- 简单讲,「无相」就是不执着于客观世界,「无念」就是不执着于主观心念,「无住」就是说人原本的心念是迁流不息、不会停留的。
- 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佛在心中,不假外求。
- 理入是从理论方面来说,通过对佛法的理解来帮助坐禅,体悟真如佛性,解脱成佛;行入是从实践角度来讲,分为四项:
- 报怨行,要人做到「逢苦不忧」。一般人遇到苦难或者烦恼,难免会有忧虑,而达摩会告诉你:人生来就是苦海,你过去造了业,现在就要遭受报应,这是躲不开的。坦然承受报应就相当于对过去的行为负责,一个负责的人不应该有任何抱怨。
- 随缘行,意思和报怨行差不太多,是说人生的苦乐得失都是因缘聚合。买彩票中了大奖并不值得高兴,吃豆腐崩了牙齿也并不值得懊恼。用《菜根谭》的话来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 无所求行,就是教人无欲无求。达摩在这里秉持着印度传统,认为人之所以在轮回里承受无尽之苦,都是欲望惹的祸。只有断绝了欲望才有望获得解脱。
- 称法行,就是时时处处都要遵循佛法的要求,以实践与义理相契合。这一项是带有总结性质的。
- 慧能不但有传承,还有发展,把佛教的各种概念都做了唯心主义的处理:所谓天堂、地狱,无非是不同的心态,学佛无非就是修心。
- 人我之见就是须弥山,邪念就是大海,烦恼就是波涛,坏心眼儿就是恶龙,贪欲就是鱼鳖,妄念就是鬼神,贪、癫、痴就是地狱,愚昧就是畜生道,十大善行就是天堂。不执着于人我之见,须弥山就会崩塌;破除了邪念,海水就会枯竭;摆脱了烦恼,波涛就会停歇;没了坏心眼儿,鱼龙就会绝迹。
- 为什么你一眼就能认出佛像?
- 《金刚经》要你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就是你对自己、他人、众生都不起分别心,对寿命的长短也不起分别心,一言以蔽之,把大家都看成散碎的「六大」和「五蕴」。
「破相」的具体路径有两条:一是从空间上破,二是从时间上破。从空间上破,万事万物和任何名词概念都是集合体,不是独立自存的实体;从时间上破,万事万物从「集合体」的角度来看总是瞬息万变的,没有确定性和一贯性。
所以在全部《金刚经》里,你最需要记住的只有两句话:
一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泛言「破相」;
二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从时间上「破相」。
所谓「有为法」,这是佛教的一个专有名次,指的是一切处于因果关系当中的事物。
- 一切事物的形象、性质,我们对一切事物赋予的概念、定义,都叫「相」。简单来讲,你能想到的一切东西都是「相」。
- 你所以为的你自己,其实不过是一堆基本元素在因果齿轮上不由自主地各自运动罢了。
- 既然「无我」,那么谁在修行,谁在轮回,谁在解脱?
- 《杂阿含经》里有一个阿能诃鼓的故事,是佛陀在鹿野苑的时候向大家讲的,大意是说,以前有一个鼓,叫阿能诃鼓,声音很好听,敲起鼓来在四十里外都能听到。时间久了,阿能诃鼓渐渐有了破损,人们重新裁切牛皮,把破损的地方修补起来。修来修去,鼓虽然还是原来的模样,但声音已经不像从前了。